高校文物修复培训亮成果 45件高规格宋代修复文物惊艳亮相
发布时间:2021-08-03 09:10:43

部分将在杭州亚运会前夕向全世界展示

杭州日报讯 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充分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新魅力,南宋文化,是杭州绕不开的一张“金名片”。

昨天,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三角区域部分高校修复培训”结业仪式上,集中展陈了45件修复完整的文物标本,大多出自宋代,均是近年来各考古工地发掘过程中出土的文物标本,主要以德寿宫遗址、密渡桥工地出土的居多,其中有30件来自德寿宫遗址。

“这些作品均出自参训学员。”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胡利红所长在培训动员大会上说,为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共筑文化发展高地,结合德寿宫遗址公园暨南宋博物院(一期)建设、展陈工作需要,历时一个月的长三角区域部分高校修复培训工作已近尾声,这一个月里,学员们进行了考古实践、修复理论学习、窑址现场研学和修复实践。

文物修复,不能“无中生有”

古陶瓷修复是文物修复界首推难度大、品质要求高的一门技艺。

学员杨紫怡在修复德寿宫遗址出土的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刻莲瓣纹碗时,器物拼接处的打磨工作让她印象深刻。“我试了好多种方法,换了不同的角度,但还是做不到老师说的样子。”杨紫怡犯了难,器物拼接处填充物的打磨难题如何破解?老师郑卫国告诉她,关键是打磨时砂纸与接缝处的接触方向要把握好。“砂纸要与接缝处以垂直的角度进行接触,还要不时地用手去感受打磨过程中器物的平滑程度。”郑卫国说。

“文物修复,不能无中生有,更不能添油加醋。我们的工作是还原它们本来的样子。”胡利红说。

借鉴文献资料,追溯器物原貌,寻找文献资料是修复过程中的另一难题。

黄粒粒是中国美术学院研二的学生,她负责修复的是一件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六方七管占景盆。通俗地说,这件器物就是南宋时期的花瓶,器型原创于五代至北宋时期,在《清异录》中有相关记载。黄粒粒拿到这件器物时,发现器物上的七根筒管已全部缺失,这意味着修复者失去了可供翻模的原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一起从典籍中找到了记载同类型器物的文献和图片资料。“结合器物内部缺失痕迹的大小,根据记载,最终确定了筒管的高度应低于口沿3毫米,误差1毫米,中心筒管应略粗于周围六根筒管。”黄粒粒说。

宋韵文化,将向全世界展示魅力

由郑卫国老师修复完成的南宋元龙泉窑青釉净瓶、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凤耳瓶、南宋龙泉窑青釉花觚等器物均是本次展览的压轴大作。

南宋元龙泉窑青釉净瓶,因其外形像个“吉”字,又常被称为“吉字瓶”。出土时,整个“颈部”都缺失了;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凤耳瓶,残破的瓶身也给修复带来了极大难度;还有南宋龙泉窑青釉花觚等,它们经过修复师们一次次打磨、上色,涅槃重生,以原本的姿态重新、完整地展露于世人面前。

据了解,本次展出的还有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缠枝卷草纹双环耳鼎式炉、南宋元龙泉窑青釉刻划水波纹双鱼洗、南宋龙泉窑粉青釉长颈瓶、青釉梅瓶、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瓜棱式水注、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葵口碟等器物。这些出土文物经过精心修复打磨后,将在杭州亚运会前夕被送入德寿宫遗址公园暨南宋博物院(一期),进入精密的玻璃保险柜,向全世界展示宋韵文化的魅力。

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新魅力,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需要全体市民的积极支持。活动现场,杭州考古志愿者招募工作正式启动,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到杭州考古志愿服务工作中来,详情可关注“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王萍萍 记者 熊艳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