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启动第28届肿瘤防治宣传周
商报讯(记者 冯双 通讯员 王屹峰)4月12日,浙江省启动第28届全国肿瘤防治周宣传活动,今年的宣传周主题是“癌症防治 早早行动”,旨在积极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正确认识癌症、积极防控癌症,树立癌症预防理念。
根据2020年浙江省相关监测数据显示:癌症仍是我省居民死亡的第1位死因,报告死亡率188.37/10万,其中城市182.67/10万,农村192.40/10万;位居死亡率前5位的恶性肿瘤为肺癌、肝癌、胃癌、大肠癌、胰腺癌,占恶性肿瘤死亡数的68.34%。
为了应对癌症的挑战,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编写了《人类致癌因子评价专论》,将900余种可能的致癌因素,根据对人的致癌危险性,将致癌因子分成Ι、Ⅱ、Ⅲ、Ⅳ等4类。其中,Ι类致癌因子,也称之为“确定致癌物”,即有充分证据证明对人类有致癌作用。
目前,Ι类致癌因子名单上共有120名成员。离我们生活最近,常出现在身边的致癌因子如:吸烟、含酒精饮料、黄曲霉毒素、乙肝病毒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电离辐射、室外空气污染、柴油发电机尾气、中国式咸鱼、槟榔等。
为凸显癌症预防的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可以预防的癌症比例提升至40%。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发现,从行为、饮食、代谢、环境和感染5个方面分析了23种癌症可控危险因素,45.2%的癌症死亡归因于此。其中,男性占比为51.2%,最重要的5大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HBV感染、水果摄入量低、饮酒及PM2.5;女性占比为34.9%,最重要的5大危险因素依次为水果摄入量低、HBV感染、吸烟(尤其是二手烟)、超重和HPV感染。这一数据说明,通过减少可改变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危险因素的暴露进行癌症一级预防,或许将显著减轻我国癌症不断增加的巨大负担。
国科大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程向东介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平均寿命增加,癌症已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肿瘤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外部环境、遗传等有关,其中生活方式影响最大。因此,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讲究起居、心理平衡,主动参加癌症筛查,让筛查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注意癌症“警笛”,定期防癌体检,真正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我做起,切实遏制癌症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