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守护心灵绿码!三个案例教你“心理着陆” “七问七答”助你排遣焦虑
发布时间:2022-04-18 09:50:23

疫情反复,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收到不少“心烦恼” 

杭州日报报道 “我们的心理干预实时在线。这段时间,与疫情相关心理咨询不少,平均每天要接50多个电话,医院日门诊量达1400余人次。”今年新一轮疫情,杭州部分市民因疫情防控需要被隔离,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致宇说,医院心理援助小组收到了不少来自市民的“心烦恼”(以下简称杭七院(浙大精中))。

为织密百姓心理防线,帮助隔离人群、一线抗疫工作者舒缓情绪,杭七院(浙大精中)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重启抗“疫”心理专线0571—85029595,24小时待机,还整合各区、县(市)资源,开通16路疫情心理援助热线。3月12日至4月14日本轮疫情期间,全市16条心理热线累计接听2774人次,其中疫情相关703人次,来自隔离点的咨询351人次。

疫情反复,假如你患上了“心理感冒”,别慌,跟着专家尝试“心理着陆”。

案例1

“我在小区当志愿者,最怕居民和家人不理解不配合”

群像:基层志愿者 专家:杭七院心理干预专家孙晓花

“隔壁小区出现确诊病例那天,我们小区夜里11点通知封控,只进不出。凌晨1点,看到社区在业主群里招募志愿者,我马上报了名,挨家挨户通知邻居们下楼做核酸,干了一个通宵。”打进心理援助热线,家住拱墅区的陈先生声音沙哑。

陈先生所在的小区一共600多户人家,年轻人居多,每天快递和外卖不少。封控期间,他和50多名志愿者分成早、中、晚三班,24小时不停歇,拉着板车,将堆在小区门口的生活物资、快递、外卖搬运进来,梳理好后逐个送上门。“有时半夜要做核酸,我们挨家挨户敲门,一些年轻人被吵醒后还骂骂咧咧。”

天冷,加上时不时下点小雨,陈先生和志愿者们不只是身体累,心理压力也大。他告诉孙晓花,每天工作结束,他还要上报材料,常常从早上7点干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才结束,躺下还睡不着。“不少居民担心被感染,我们也一样,如果这时遇上家人和居民的不理解不配合,我们心里也不好受……”

孙晓花:适当抽离,肯定自我价值

基层防疫志愿者的工作是助人自助的活动,建议不要预设肯定得到正面反馈的假设,要允许服务对象存在负面情绪宣泄的情况,同时科学合理做好自身防护,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当感到无法承受压力时,记得及时寻求专业同行的援助,抱团取暖;遇到部分群众不配合防控工作或者不信任防疫人员的情况,要积极搭建沟通桥梁,从交流生活常识、如何做好疫情防护等话题入手,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疫情形势,缓解谣言或“小道消息”带来的不良社会心理反应。同时,基层志愿者们也要合理安排生活,适当从疫情中抽离出来,不要因为志愿服务冷落家人,积极地自我对话,肯定自己的价值。

案例2

“43岁事业停滞,我被社会‘抛弃’了吗?”

群像:中年焦虑 专家:杭七院心身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唐光政

“在家隔离好几天了,我真有点撑不住了……”张先生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结婚后开了一家广告公司,虽然忙碌,但好在收入可观。

“前几年我开拓了直播业务,业务量又上去了。”打进抗“疫”心理专线,张先生告诉唐光政,自从2020年疫情以来,他的不少合作停滞了,加上公司开支很大,每个月房租、水电、物业费不少,他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有时候想想还不如老老实实上班,可又不知道去做什么,一直在矛盾纠结中撑着,好累啊!”

想到家庭的压力,张先生越发焦虑,打电话前,他刚刚因为一点小事,与妻子大吵一架。

“疫情的反复影响,让不少大龄青年提前陷入‘中年危机’,这是正常的,但别让‘刻板印象’束缚了你。”唐光政告诉张先生,居家隔离期间出现焦虑和失控感,情绪低落,常常胸闷心慌、浑身无力,可能是出现了“宅家综合征”。

唐光政:被负面情绪淹没时尝试心理“着陆”

疫情防控期间,我遇到的患者中,大约20%是焦虑的中青年人。焦虑很少被人重视,大家普遍认为逃一逃、躲一躲、说一说就会缓解,但焦虑使人痛苦,容易并存“灾难性思维”,与抑郁情绪混杂时,还容易走极端。我们要意识到这是一种病,如果疫情期间出现焦虑、乏力、心慌、头晕、呼吸不畅等躯体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现阶段,各行各业压力不小,宅家和隔离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要避免被负面情绪“淹没”,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尝试心理“着陆”,比如尝试将注意力转移至外界。首先环顾四周,感受你所在房间里的颜色和装饰,地板、桌子、椅子、房顶的样子,周围有没有其他的人等。接着关注一件小物品,比如一支笔、一朵花、一块手表或是一只茶杯。如果此刻手中有一支笔,你可以观察这支笔的颜色、形状、软硬度、光泽、纹理,还有笔芯、笔杆以及它的商标等。与此同时,保持自然而缓慢的呼吸。你还可以去触摸这支笔,摸一摸它的纹理,以及上面写的一些字体。当你觉得通过触摸,对这支笔的特征足够了解后,可以停下来回到当下。这种心理技术能够帮助有效、快速缓解焦虑恐惧等情绪。

案例3

“我身体出了问题,没法活着回国见女儿了!”

群像:隔离恐慌 专家:杭七院精神科主任医师谭忠林

按照防控要求,杭州的每个社区隔离点、医院隔离病房都有心理专家轮流在线驻点,谭忠林就是其中一位。前段时间,他接到了44岁国际友人塔希尔的求助。

原本,公司派塔希尔到北京工作,他计划从欧洲飞到北京。没想到由于疫情,他的航班被分流至杭州。落地后,同航班上有人确诊新冠肺炎,作为密接者,他被安排住进医院隔离病房。

“一开始他很乐观,认为14天核酸连续阴性就能出院了,没想到最后一天核酸转阳,这之后的六个星期,核酸结果一直不稳定。这下,塔希尔憋不住了,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想冲出房门。”聊天中,谭忠林得知,塔希尔在欧洲时就有焦虑和睡眠障碍问题,一直在服用抗焦虑药物,如今药吃完了,才出现情绪不稳的症状。

又过了两个多星期,核酸结果还是没有转阴,电话里塔希尔哭得很无助:“我的小女儿才4岁,现在我的身体出了问题,可能没法活着回去见她了!”

“别急,在封闭的环境里,这些困境只是暂时。下次如果难受,可以告诉我,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焦虑。”一次次倾诉,塔希尔有了心理支持,情绪稳定了许多。幸运的是,不到两周,他的两次核酸复查就转阴了,顺利出了隔离病区。

谭忠林:三大健康策略缓解隔离压力

对于隔离点的隔离人群,缓解压力可以用一套应急处理方法。

一是健康的行为策略。睡眠和饮食要有规律,坚持日常运动,哪怕是在隔离房间内,也可做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瑜伽等。上床后要避免使用电子产品。

二是时间管理策略。一天24小时除去睡觉、吃饭的时间,还要安排读书、写日记、思考、与朋友微信视频等时间,让我们的大脑不处于“空白”状态。

三是保持社会支持策略。与配偶、父母、朋友保持定期联系。

隔离环境,对于一些喜欢思考、看书、做记录的人不全是坏事,这时正好有大把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柴悦颖 通讯员 李彬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