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留下的诗句成了杭州流传千年的注脚。上访佛寺,下采民风,左采菱,右放歌,苏东坡的形象在杭州饱满生动了起来。杭州与苏东坡是相互成就的,他为杭州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弘扬杭州城市特色、塑造文旅品牌的极佳载体。
为了进一步诠释苏东坡文化内涵,打响宋韵杭式生活品牌,7月12日,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中国文保民族品牌文化委员会、中国民族书画院、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中国苏东坡品牌文化联盟共同举办第二届中国(杭州)苏东坡文化旅游节的重头戏——苏东坡与宋韵文化论坛,积极打造内涵丰富、趣味生动的苏东坡文化共创共享新平台。
有学者统计,作诗39年的苏轼,平均年产量60首,在杭州期间,几乎每年产百首,苏公对杭州的喜爱之情,昭然若揭。
从慈云岭、灵隐寺到临平山、功臣塔,再到径山寺、天云山……杭城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特别是下面5条旅游线路,邀请市民游客沿着苏东坡走过的步履,既可以探寻杭州的风光美景,又能了解其背后的宋韵文化。
线路1
苏东坡的西湖一日游
梵天寺经幢-圣果寺遗址与摩崖-月岩-慈云岭-长桥-净慈寺-赤山埠-慧因高丽寺-大麦岭(现浙江宾馆东)-九里松-灵隐寺-韬光寺
元祐五年(1090年)的三月初二一早,55岁的苏东坡,带着三位好友,从办公地出发,来了个西湖一日游。远足分为三段:城区踏勘,了解州衙附近百姓生活;西湖调研,掌握湖面淤积情况;北山寻访,看看农村真实日常,最后上韬光寺远眺杭城全景,次日观沧海日出。
时间过去了近千年,杭州的道路和地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现在交通略作调整后,这条线路可分十二站:梵天寺经幢、圣果寺遗址与摩崖、月岩、慈云岭、长桥、净慈寺、赤山埠、慧因高丽寺、大麦岭(现浙江宾馆东)、九里松、灵隐寺、韬光寺。
线路全程18公里,山路迂绕,近25000步。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极大震惊了市长苏东坡,让他彻夜难眠。在苏东坡推动下,终于在众安桥畔建成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救济无药医治的百姓。次月,疏浚西湖的工程也顺利开工,半年不到,一堤长卧南北,两岸百姓再不受山路之苦。间株杨柳间株桃,惊艳一笔,让游人步迟。
这条线路几乎走遍了西湖周围的知名景点,跋山涉水,风景如画,同时也是一条强度较高的毅行路线,似乎可以作为杭州跑山的又一条经典线路。时光飞逝,重走东坡一日游线路,想象千年以前的烟柳画桥、华发早生,我们应该也能生发“相逢是偶然,同醉西湖雨”的感受吧!
线路2
东坡“寻‘藕’之旅”(临平·上城)
临平山-荷花塘-安隐寺(安平泉)-佛日寺-皋亭山
苏东坡与临平的景和人都有着难解的缘分。第二条线路——东坡“寻‘藕’之旅”探寻的就是苏东坡与临平山水的羁绊。
熙宁四年(1071年),苏东坡时年36岁,携家眷离京抵杭任通判,遇上了相见恨晚的上司兼友人陈襄。两人政见相似且都爱风雅,因此来往甚笃。三年之后,陈襄移守南都,苏东坡一路将其送至五十里外的临平,惜别之情溢于言表,写下“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的诗句。
苏东坡和另一位“忘形之交”诗僧道潜的感情也“升温”于临平。道潜为临平所写的“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令其赞赏不已,动手挥毫书录,寺僧勒立石碑。从此以诗名景,为临平留下了“藕花洲”(即荷花塘)名景。
令苏东坡发出“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感叹的安平泉位于临平。他听闻临平西南角的安隐寺前有安平泉,即刻动身前去,喝后连赞:甘哉!岂陆羽所遗耶?于是就有了这首广为人知的《安平泉》七律。
另一间与苏东坡缘分匪浅的寺庙是佛日寺。他对这里幽静的环境十分喜爱,把寺后的向下庵选作读书之处。日子久了,苏东坡和寺僧道荣结为挚友,写下《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五首七言绝句,盛赞佛日山“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和“山人睡觉无人见,只有飞蚊绕鬓鸣”。
线路3
东坡“寄情山水之旅”(临安)
南屏山公园-绿钧轩文化公园(修整)-玲珑山-功臣塔
如果你仔细了解过苏东坡的诗文,会发现他为临安的景致落笔颇多。第三条路线——东坡“寄情山水之旅”(临安)便追寻苏东坡的心境感受幽山的魅力。
“饱食不嫌溪笋瘦,穿林闲觅野芎苗”,是苏东坡留给临安昌化的礼物。这是他唯一一次到访昌化,在春夏之际,于田野林间感受到了难得的清新野趣。
上世纪80年代,担任昌化镇领导达37年之久的郑志荣主持策划建造了南屏山公园的东坡亭、环翠亭和倦飞亭,亭名全来自东坡诗歌。
在杭州众多县市中,苏东坡对於潜可以算得上偏爱。熙宁六年和七年(1073年和1074年),他曾两次来到於潜,写下8首诗歌,以“犬足生氂”典故赞美此处安定太平。而其中最知名的诗句要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后来成为历代文人以竹自喻时常引用的名句。正在修整中的绿筠轩文化公园是於潜镇对苏东坡诗境的还原之作。
从於潜镇一路向东行进30多公里,便到了玲珑山。相传九百多年前,琴操与苏东坡在西湖相遇,后受苏公点化身入空门,在玲珑山修行。在苏东坡看来,玲珑山上“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它虽没有西湖的风姿绰约,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山野雅趣。
行至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的功臣塔,钱镠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深深感染了苏东坡。他怅对古人,感慨时光荏苒,长吟“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写下《陌上花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