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方”:
五个方面优化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一是细化老年群体,实现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精准供给。从不同指标出发,基于互联网收集的海量数据,将老人进行精准分类,并实施针对性政策。比如,为高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巡诊、家庭病床、居家康复护理等基本服务,为经济能力较差的老人提供医疗补贴、护理补贴等。
二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养老服务队伍。专业人才包括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和维修人员等。一方面鼓励市属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加强相关职业技能人才实践培养,积极培育社区养老护理员和数据工程师等应用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积极招募社区养老志愿者,加大对身体健康且有意愿服务他人的初老人群的培训,促进部分老人自我养老、自助养老、互助养老的形成。同时逐步提高智慧养老专业从业者的工资福利水平,通过市场化手段,吸引更多优秀专业人才投身于智慧养老服务行业。
三是加强主体合作,保障养老服务过程系统化。动员政府、市场、社会各主体三方合作,实现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系统化。积极消除智慧居家养老相关产业之间的信息隔阂,建立服务资源和养老需求信息库,构建内外主体在智慧养老建设实践中的协同参与网络,打破部门之间的本位主义和地区之间的条块分割。
四是加大监管举措,保证养老服务供给的可持续化。在监管过程中首要保证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合理配置监管方与其他主体之间的权力,在具体项目中,厘清各自主体的权限,监管方能独立自主地行使监管的责任。第二要促进监管方式多元化,在原有的单一的电话访谈、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增加对智慧养老服务部门不定期的随机抽查,准确获取真实资料,保证信息、数据的真实性。最后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监管平台,加大对未达标智慧养老服务供应商的整改力度,对于符合标准的可以适当给予优惠,从而增加服务供应商参与智慧养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协同社会组织,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多样化。智慧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同样也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与合作。积极吸纳社会志愿组织加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服务平台,一方面不断完善大数据平台运作,公益组织由于其特殊的组织性质,掌握了许多数据收集设备难以收集到的养老服务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有助于更加精准地反映老年群体的各项服务需求,进而改进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艺术爱好协会的力量,深入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朱海龙,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智慧民生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芬,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