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大陆上的“金色跨越”
发布时间:2023-04-06 12:08:34

记者欧洲探访浙商浙企,见证“地瓜经济”迭代升级

公元13世纪,马可·波罗赞誉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之时,他不会想到700多年后,有数以百万计的浙江人跨山越海,扎根欧洲各地。

“金色欧罗巴”,最早一批赴欧浙江人如此形容欧洲。他们以餐饮业、手工业、小商品贸易等闯出一番天地。今天,欧洲已成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高地:截至2022年12月底,浙江在欧洲累计投资1709家企业(机构),对外投资备案额236.09亿美元,占全省比重为21.09%。

从过去到现在,从初级产业到体量更大、能级更高的新兴产业,“地瓜经济”在欧洲完成了一次“金色跨越”,浙江经济、中国经济影响世界的力量不断增强。

世界在变,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向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浙企空间如何再拓展,浙商影响力如何再提升?我们跋涉万里、走进欧洲,探寻伸向四面八方的地瓜藤蔓,触摸“地瓜经济”提能升级的脉搏。

德国斯图加特,卧龙集团韦尔茨海姆工厂内,工人正在流水线上作业。 本报记者 王建龙 摄

从小舟到巨轮

4月的德国,时雨时晴。中午时分,穿透云层的天光打到斯图加特的王宫广场,市徽上一匹跃立的骏马,传递着这座工业城市的硬核魅力。保时捷、迈巴赫、戴姆勒-奔驰、博世……随便一数,从这里诞生、在这里驻扎的世界名企,就能让人惊叹。

从斯图加特市中心驱车出发,途经偌大的奔驰总部以及散落绿野的乡村,半个多小时后,记者到达小镇韦尔茨海姆,浙企卧龙集团的一座欧洲工厂,便坐落于此。

车间里,设备有些老旧,但岁月打磨出了精密高效的生产流程。2万多平方米的车间内,85名工人各司其职,各种类型的电机走下生产线。2022年,这里完成了3000万欧元的销售额。

回眸2011年,卧龙并购奥地利ATB集团,开启“出海”之路。ATB集团的韦尔茨海姆工厂,让卧龙成功解码德国制造。

“我们常与浙江总部进行技术交流,明显感觉到双方制造水平差距越来越小,从中国发往这里的零配件和电机质量越来越好。”2008年就到这里工作,如今已是工厂总经理的玛蒂娜说,2019年她曾两次到卧龙集团上虞总部参观,工厂的智能化程度和组织规范,让她感到震撼。

“并购ATB让我们的电机生产水平加速迈进了15年。”卧龙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建成介绍,卧龙已将先进技术“内化于心”,完成国内外工厂改造的同时,实现了自身技术迭代,“现在有不少技术创新发生在国内,再推广到海外。”

“走出去”,让曾在国际上名不见经传的卧龙跻身全球电机业务市场份额前二。欧洲也成为卧龙拓展海外市场的“主战场”,制造基地遍布奥地利、英国、德国、意大利、波兰、塞尔维亚等地。

浙江人集聚程度较高的法国,也不乏浙商远渡重洋、闯荡天下的故事。

法国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梁丽华用36年时间,从服装配料批发商做到服饰外贸企业,如今与儿子一同创立了时尚品牌;温州鹿城人陈东晓历经35年摸爬滚打,经营的中餐馆幸福楼成了巴黎“美丽城”的地标;青年浙商胡正千的珠宝名表店已经开到香榭丽舍大街上,今年10月还将发布自己的奢侈品品牌……

凭借百折不挠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些曾经穿梭在街头巷尾的“小人物”,蜕变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赢得社会尊重。他们组成的法国浙江商会,已是当地不容忽视的商界力量。

浙商的能量在变,“走出去”的主体同样在变。

德国豪埃森律师事务所全球合伙人律师张志远是很多浙企在德国的法律顾问,见证了过去22年浙江人走进欧洲的过程:“从早期的日用品贸易、餐饮等相对初级的产业,到汽车、电机等现代工业,从产业链的外围到关键环节,‘地瓜经济’的形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像吉利、卧龙这样的优秀浙企,通过并购等方式吸纳欧洲先进技术,进而凭借自主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成为欧洲产业版图上的重点企业。”

无论一个人,还是一家企业,或是浙江“走出去”的形态迭代,无不传递一种强烈的信号:改革开放以来,从浙江起航勇闯世界经济海洋的一叶叶小舟,不断积蓄力量,成长为一艘艘跨国“巨轮”。

这背后所承载的,还有世界经济对浙江发展的认可。

2008年,张志远曾陪同一家浙企到一家德国化工龙头企业洽谈项目,对方连样品册都不愿给,觉得浙企是小到“拿望远镜都看不到的对手”。5年之后,这家浙企凭借自主研发,实现了技术突破,再次上门谈合作时,这家德企不仅派出董事长和总工程师全程接待,而且想问什么问什么、想看什么看什么,最后甚至将一家子公司整体出售给了浙企。

“从‘爱搭不理’到‘全程接待’,这就是对浙江‘走出去’提能升级成就的肯定。”张志远说。

领克汽车柏林体验店内,几个外国青年正在试驾。 本报记者 王建龙 摄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王世琪 沈晶晶 王建龙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