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面塑如何捏出传承发展的“新未来”?
发布时间:2024-03-06 14:10:00

甘海水向孩子们传授面塑技艺(图片由甘海水提供)

灵巧的手指在各色面团间翻飞,取四分之一指甲盖大小的金色面团,塑成龙鳞,贴上龙身,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中国龙形象便映入眼帘。这门神奇的手艺叫作“面塑”,也俗称“捏面人”。

面塑这一传统技艺可谓源远流长,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塑都是能吃的,谓之“果食”。如今的面塑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踏入了艺术殿堂。

在萧山,非遗面塑也焕发出了别样光彩。近日,萧山区级非遗面塑亮相新闻联播,尽显萧山传统文化独特魅力。一件件活灵活现的面塑作品背后,是非遗传承人们持之以恒的热爱与坚守,这一点,非遗面塑代表性传承人甘海水深有体会。

结缘

扎根行业近20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走进甘海水家中,各类面塑作品随处可见:惟妙惟肖的萧山名人、带有各色花纹的鹦鹉小鸟、浪漫精致的红蓝玫瑰……甘海水正坐在一条基本成型的中国龙面塑作品前,小心翼翼地将一片片龙鳞一点点粘上去。

今年46岁的甘海水,是浙江广电开元名都大酒店食雕面塑师、萧山区非遗面塑代表性传承人。他与面塑结缘,始于2005年。

彼时,甘海水主要负责酒店的果蔬雕刻工作。一次,他看到别人做的一个面塑,特别喜欢。“当时觉得果蔬雕刻的保质期很短,比较浪费食材,再加上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便对面塑产生了浓厚兴趣。”

趣是最好的老师。每天下班后,甘海水就开启自学模式,乐此不疲地琢磨面塑这门传统手艺。

据《面花 面塑》一书介绍,面塑普遍流行于我国北方。制作面塑用的原料有特殊的配比,通常用七成面粉加上三成的糯米粉掺和而成,再加上适量的蜂蜜、甘油、石蜡等成分,作用是防裂防霉,使面塑不容易腐裂。

“刚上手时,没有师傅教,我全部都是自学的。最大的困难是一件面塑作品完成后,过两天就霉了、裂了,很可惜。”甘海水很快发现,由于南北方气候不同,气温、湿度有差异,对面塑原料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甘海水天天埋头研究配方,不断调整蜂蜜、甘油等比例。一段时间里,他的工作室里都是不同配比的面块,看哪一个能够长期保存。总共研究了100多块,花了近3年时间才把面塑原料的配方研究出来。

配方研究出来了,但面塑要做到形神兼备并非易事,调色、制形、搭配等步骤环环相扣,严丝合缝,每一步都不能出错。

当时,缺乏专业绘画基础的甘海水,先从一些简单的素描构图学起,每天学习到凌晨一两点。一次,甘海水想练习画狮子,由于没有智能手机和相机拍照,他便拿着A4纸去银行门口的石狮子前画素描,“因为一大早在银行门口指指画画,有两个晨练的老人还以为我要策划抢银行呢。”甘海水回忆起当年的学习趣事,眼里满是笑意。

为了让人物的姿态、表情更逼真传神,甘海水会仔细了解每个人物性格和背景资料,反复练习和钻研。先塑人物表情,雕出眼睛,再做造型,把每一个人物的形态、气质、神韵等准确、精心地表现出来。如今,像贺知章、苏东坡、勾践这样的人物面塑作品,他只需2到3天就能完成。

“只要热爱,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说到克服困难的诀窍时,甘海水咧嘴一笑,“其实就是多练习。”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文/记者 童宇倩 通讯员 陈翊 摄/记者 范方斌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