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重庆地铁的“背篓专线”在网络上走红。每天清晨,很多背着背篓的乘客会从郊区坐地铁进城,背篓里装满新鲜蔬菜进城售卖。这样的场景出现在现代化的地铁列车里,可能有人感到略显突兀,但更多人认为,这个画面温馨和谐,承载了真实亲切的人间烟火气。
其实在杭州,也有一条类似的线路——“艮山门东至盐仓专线”,它是一条跨市运营的公交线,往返于杭州市中心的艮山门东站与海宁境内的盐仓,每天有大量沿线乘客会挑着菜篮乘车,前往杭州城里售卖,老乘客们都打趣这是一条“卖菜专线”。
“卖菜专线”开通于上世纪70年代初,也是杭州市区目前正在运营的十余条跨市公交线路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条。
“坐着公交车去隔壁城市”,这件事情听起来比较稀奇,其实早在50多年前,这就是一些杭州人,以及线路周边城市居民的生活日常。
盐仓到艮山门的“卖菜专线”
头班车里摆满菜篮
海宁许村的阿英就是其中之一。从1994年开始,她接下了母亲的扁担和菜篮,挑着菜篮,坐“卖菜专线”到杭州城里卖菜,一坐就是30年。如今,她在杭州城里已买了两套房,但依然是这条公交线的常客。
清晨4点多,阿英起床了。洗漱后,她来到离家不远的菜地收菜,拿回家清洗好,再拿上自家母鸡下的蛋,全部装到4个巨大的菜篮里,用一根扁担挑起,走出了家门。
穿过一条小路,再走一个上坡,就到了塘桥公交站,这时差不多是5点30分,天空已经大亮。几分钟后,一辆盐仓到艮山门的公交车进站了,阿英从后门将菜篮挑上车,放到车厢中部,再去前门处刷公交卡,票价4元。
而此时的车厢里,已经摆满了菜篮子。
“哟,今天还带了鸡蛋啊,是刚刚生好摸出来的咯?”“是的咯,早上看到几只母鸡又下蛋了……家里吃不完,我拿一些去卖,还有一些给儿子儿媳送过去。”一上车,阿英就和同车的阿姨、大伯们聊了起来。
“他们也都是坐车去卖菜的,为了早点赶到杭州城里去卖,我们一般都会赶这个头班车,时间长了大家熟悉了,都是朋友了。”阿英告诉在车上会合的快报记者。
坐了30年“卖菜专线”
在杭州城里买下两套房
这时,坐在阿英身后的一位阿姨戳了戳她,笑着说:“你怎么不叫老公开车送你去卖菜,卖了这么多年菜,总要享享福。”阿英马上摇了摇手:“不要不要,菜市场那里停车都没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停车位,停车费一下子要付好几十块,算上油钱,我卖点菜都要亏本了,肯定是坐公交车划算。”
坐着跨市公交去杭州卖菜
阿英又对记者说:“以前我们家里穷,是村里的贫困户,卖菜卖了这么多年,家庭条件才好起来。现在我们还是节约的,一个是养成习惯了,另一个是也要为今后的生活留点余地。”
阿英的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妈妈就是靠种菜、卖菜,拉扯三个孩子长大。后来妈妈干不动了,她接过了妈妈的扁担和菜篮,继续卖菜养家。“艮山门东至盐仓专线”是她卖菜生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这个公交车以前叫523路,我妈妈更习惯叫它23路,以前我们许村人去杭州,就是坐这个公交车的,我们家里条件能够一步步好起来,这条线路也帮了大忙”。
起初,阿英在运河边摆摊,后来朝晖路新农贸市场建成,已经有了一些积蓄的她,在市场里租了摊位,收入越来越好,还在村里造了新房子。2003年,她又在杭州城的闸弄口这里买了一套二手房,把儿子送进了杭州城里上学。2019年,她又在杭州的艮北新城买了一套新房,现在是儿子一家住在里面。
“想都不敢想,以前我们是村里最穷的几户之一,现在在杭州也有两套房子了。我们就是坐着这条‘卖菜专线’富起来的,有很多人劝我不要再卖菜了,住到杭州去享福,我想那也会无聊的,还是卖菜比较有意思,我也有成就感。”说着说着,阿英又笑了起来。
热点资讯
协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