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抗战:让历史告诉未来
发布时间:2025-07-07 09:20:57

观众在参观“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专题图片展”。 记者 李忠 摄

6月26日,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里,“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专题图片展”正式开展,它诉说着这个民族那段屈辱的、悲怆的、不朽的历史。

历史太重,图文无声,却震耳欲聋。

1937年7月7日,全民族的抗战爆发。杭州,是全国最早沦陷的大城市之一。

从此,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上,杭州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在笕桥机场,中国空军以零伤亡的战绩,创造了抗战初期空战的首次大捷;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里,陈列着梭镖、土铳、大刀等“原始”武器,诉说着当年这支队伍在难以想象的艰险中克关夺隘,绝处求生;

西溪路上,淞沪抗战88师阵亡将士纪念牌楼至今高高耸立,“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分外醒目;

浙江大学开启的“文军长征”,跨越6个省份2600余公里,在烽火中延续学术火种……

这座城市里许许多多的人,他们毁家纾难、折冲斡旋,他们坚持斗争、慨然赴死。郁达夫掷地有声地写下了:“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缅怀与铭记的时节,我们回望那场伟大的胜利,铭记那些定格在硝烟中的身影。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一桥风骨:

钱塘江大桥的断桥绝响

他爱国、爱桥,所以建造钱塘江大桥;他爱国、爱桥,所以挥泪炸毁钱塘江大桥。

1933年春,钱塘江畔的风裹着咸涩的潮气,也裹着一个民族的期盼。怀着拳拳报国心的茅以升接下被外国桥梁专家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

彼时,山河飘摇的中国太需要一座横跨钱塘江的钢铁脊梁——它不仅是交通命脉,更是对抗国际偏见的利刃。最终,历时两年半的建设、克服了80多个重大难题,1937年9月26日,第一列火车终于从桥上通过。

这座桥的生命,注定与家国命运共振。通车后的89天里,它成了抗战的输血通道,军用、民用物资清单上的数字每天都在刷新,这座耗资160万美元的大桥,输送的战略价值早已百倍于此。

1937年11月的冷风带来了最坏的消息:日军逼近杭州,必须炸毁大桥。11月16日,“炸毁大桥”的指令传来,茅以升在图纸上圈出爆破点时,指尖微微颤抖。“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这句低语里,藏着一个工程师撕裂般的抉择。

12月23日,随着一声巨响,茅以升忍痛亲手炸毁了大桥。当夜,他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在书桌前写下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主持钱塘江大桥的修复工作,他带着团队从废墟里拾起钢梁,逐段修复、重架,实现了当年“复桥”的誓言。

如今,这座饱经沧桑的大桥仍横跨在钱塘江上。每当列车驶过,钢轨的震颤里仿佛还能听见80多年前的呐喊:有些断裂是为了更好地连接,有些牺牲是为了永恒的重生。真正的脊梁,不是钢铁浇筑的,而是用赤子之心锻造的。

一位女子:

“国尔忘家”的抉择

1940年2月17日,大年初十,浦阳江西岸的塘坞村一片寂静。

在村小教师沈佩兰的心里,这番寂静让人有些发慌。前一天,在村子附近,日军与中国军队激战了数小时,打了败仗的几个日本鬼子涌进了吴家墙门,她和小姑就一直躲在香火堂的壁肚里。

寂静中,沈佩兰发现吴家墙门后面的祠堂里有人影晃动。

是日本兵!原来日本兵整个晚上就躲在自家隔壁的祠堂里,沈佩兰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她脑海中一个念头逐渐清晰——去给中国守军报信!得到家人的支持后,沈佩兰开始行动。丈夫吴寿彪寻机带着老人和孩子从柴房逃走,沈佩兰乔装出村,一路机智躲避日军,凭借自己对地形的熟悉,跑到了中国守军192师驻地,报告了日军指挥地点和火力点。

中国军队弄清敌情后表示,吴家墙门高大,事实上已成为日军的屏障,要想成功突袭并消灭日军,只有炸毁吴家墙门。

要炸毁自家祖屋?吴家传代的产业就要“毁在自己手上”吗?作为吴家的儿媳妇,沈佩兰不是没有犹豫。但很快,她还是下定了决心——只要能击毙日军,宁可炸毁自家祖屋。

回到村里,沈佩兰与两位战斗员潜入吴家宅院,先后在厨房、堂屋、墙楼放火。一时间烟火熏天,引得祠堂内的日军嚷闹乱翻。119团随即用炮火猛轰吴家墙门及周边。日军顿时乱作一团,无处可逃。中国军队兵分三路,堵住了日军的去处,合围日军。

此战歼灭日军200余人,毙敌战马100余匹,缴获敌战马30余匹、各种弹药300余箱及数百担军用物资。

日军前锋得悉后续部队被歼,当即缩回萧山。119团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沈佩兰的家也在炮火中化为灰烬。

1940年3月12日,《东南日报》刊登题为《巾帼英雄》的通讯,对沈佩兰的壮举进行报道。于右任先生为沈佩兰手书“国尔忘家”四字匾额。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郑晖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