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第一缕阳光照射的地方,埋头苦干的“拓荒牛”,杭州的大学城、汽车城,中国医药港……
这里就是杭州最年轻的省级新区,也是杭州工业版图上最富活力的创新现场——钱塘。作为杭州工业主战场,钱塘肩负着“再造一个杭州工业”的使命,承载着争创国家级新区的厚望。
这份重担可不轻。钱塘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型工业化的赛道上加速突围,支撑起杭州经济的四梁八柱,我们决定去钱塘这片热土上找寻答案。
6秒:一条轮胎下线
90秒:一辆汽车下线
从武林广场开车一路往东,约30分钟,我们来到了位于钱塘区的中策橡胶集团高性能子午胎未来工厂。一踏入车间,就看见几十辆橘红色的AGV小车忙碌地穿梭于生产线之间,将橡胶原料精准投送至密炼机。
智能生产和智能检测模块也在不同区域“卖力工作”——桁架机器人精准取出物料,堆垛机器人自动堆垛……在这片智能化未来工厂里,制造一条汽车轮胎需要多少时间?中策橡胶相关负责人给出了不可思议的答案:6秒。
同样用秒计算制造速度的还有汽车。继续往东,穿过江东大桥和快速路,我们来到了钱塘区的另一端,见到了吉利汽车的“赛博工厂”。伺服压力机、焊接机器人、喷漆机器人……一群仿佛来自赛博塔星球的机器人正忙碌地工作着。这样一间“赛博工厂”,每90秒就有一辆车下线。
90秒诞生的不只是汽车,更是对传统制造的重构。
在德睿智药实验室,我们没看到传统药企中密密麻麻的实验架和瓶瓶罐罐,取而代之的是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和显示器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数据流的背后,AI正通过强大的算力“思考”如何制药。
德睿智药CEO牛张明,毕业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传统药企制药可能要合成上千个分子,我们用了不到一百个就发现了候选药物。”牛张明指着屏幕上闪烁的分子式,屏幕的光亮倒映在他眼中,脸上是对项目满满的信心。
不久前,德睿智药首款由AI辅助设计的口服小分子减重药物完成了IIb期临床试验,从项目启动到进入临床阶段仅仅用了19个月。“顺利的话,这款药物能在2028年上市。预计比传统方法节省一年半到三年时间。”牛张明说。
时间,是钱塘从“制造”走向“智造”的最好印证。7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汇聚成了“产业森林”,用最短的时间让传统工业向数、向智、向未来,就是钱塘的突围路径。
200小时:
“海鲸”持续深海作业
成本:从百万级压缩至十万级
8月8日19:30,800架无人机准时起飞,点点亮光闪耀在金沙湖上空,幻化成一幅“星光画卷”——一朵由无人机组成的蒲公英在空中散开,组成巨大的银河。随即,一条巨大的鲸鱼自星海跃出,配合湖面梦幻的灯光,仿佛在喷泉激起的水花中自在遨游。
1996年出生的屠君捷,是这场“梦境”的规划师,也是乾塘低空的负责人。屠君捷不知道的
是,在金沙湖另一头,真的有一条来自杭州钱塘的“海鲸”,正从世界科技前沿游向深海经济的主航道。
今年3月,星图深海科考队搭乘“探索三号”科学考察船,完成了年度共享航次任务,其研发的“海鲸”系列无人潜航器,在南海完成了厘米级精度的海底测绘——当国内同类产品续航还处于几十小时的水平时,“海鲸”已创造了200小时连续作业的成绩。
时间大幅度延长,成本却在大幅度降低。星图深海总裁费玮玮说:“传统海洋调查成本很高,主要通过船载设备以科考的形式进行,动辄就是百万级的投入,‘海鲸’集群作业模式,可将单次任务成本压缩至十万级。”
从费玮玮办公室的落地窗户看出去,恰好是具微科技在全杭州开的第一家“具身智能4S店”。这家约300平方米的店铺,装修以橙灰色调为主,颇具科技感。店里只卖一款主打产品——可以自选模块的“机器狗”。通过不同功能、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组合选择,让买机器人变得像买车一样简单。
以金沙湖为原点,将视线放得更远——研发出“国内第一球形机器人”的逻腾科技;创业7年的君辰机器人,帮助企业把良品率提高到90%以上;致力于轨道交通智能检测的中数智科,不仅能为地铁列车体检,还能为列车做“美容”。
目前,钱塘已集聚1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其中35家规上企业,正在逐步形成从研发到场景应用,到市场销售的完整链条。
12年:死磕“卡脖子”技术
14所高校、25万师生:
钱塘“最强大脑”
在捷诺飞的三维打印实验室里,Regenovo Bio-Architect生物3D打印机正在利用生物墨水封装肿瘤细胞。喷头按照特定方向来回穿梭,层层堆叠间,一个毫米级肿瘤类器官逐渐成形。
“这不是简单的器官模型,而是肿瘤的‘预测模型’。”王玲博士指着正在打印的类器官说,这个微缩版的“肿瘤模型”,不仅建立了与原发灶相似的结构形态,还能更真实地再现肿瘤微环境中的缺氧和代谢异常特征。
王玲博士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教授,身上有着理工科生独有的气质,她穿着干练、语言简洁明晰,走起路来速度很快。在捷诺飞,她还有另一重身份:技术总监。
12年前,王玲博士加入捷诺飞生物,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始终围绕解决生物医学领域的“卡脖子”问题。2023年,捷诺飞生物与王玲博士团队共建博士创新站,将产业需求与高校科研创新连接在一起。
这个整合了5000平方米科研平台与超5000万元高端设备的创新载体,通过“需求导向+技术攻关”模式,将企业痛点转化为科研课题,形成“人才带技术、技术强产业、产业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如今,她的团队与捷诺飞生物共建的项目通过在体外肿瘤模型上模拟不同药物、给药点位、剂量的组合效应,正为肿瘤患者们带来全新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这样的模式在钱塘屡见不鲜。作为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高教园区,钱塘会聚了14所高校、25万师生构成的“最强大脑”资源 。
如今,这座平均年龄32.5岁的年轻城区,正以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作为浙江的制造大区,钱塘区以“再造一个杭州工业”的胆识气魄,坚持以新型工业化的生动实践,奋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主平台。
2024年5月,钱塘区第三次捧回象征浙江制造的最高荣誉——“浙江制造天工鼎”,并首夺“金鼎”。
钱塘何以“巧夺天工”?
到这里我们也找到了答案:是“天工”,更在“人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