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解锁宜居密码 “老房子”变成“好房子”
杭州日报讯 在改造一新的小区,畅享智慧门禁全覆盖的便捷与安全;在一站式集成的邻里综合体,买菜逛展,吃一顿“咖啡+油条”的“摩登早餐”,到“大平层”卫生服务中心享受全链条健康服务……更新归来的拱墅蚕花园社区,成为“摩登新拱北”的生动缩影,也成为杭州旧改的鲜活样板。
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一个个老小区在综合改造下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焕新,蝶变为居民乐享生活的“好房子”“好小区”。
记者从市建委获悉,今年民生实事任务计划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00个,目前200个旧改小区已全部完工,实现提前“交卷”。
“我们始终秉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目标,从更新设施功能、增补公共服务、突出文化特色、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服务、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的幸福美好家园。”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聚民意、解民忧、汇民智,以实干、精干、严干切实把老旧小区改造真正改到群众心坎上,让不同年龄段群众都能享受美好社区生活。
精准破解双重“老龄化” 焕发家园新活力
眼下,走进余杭区余杭街道凤联社区的凤凰家园小区,一派崭新面貌映入眼帘:新加装的电梯、整齐划一的停车位、通畅整洁的消防通道、焕然一新的楼栋门头、新增的智慧门禁、监控系统等,默默呈现着小区生活的便捷、幸福、安全。
外墙脱落、停车混乱、屋顶漏水……与生命有机体一样,老房子、老小区随着时间流逝逐渐面临“老年病”的侵袭,基础设施和功能老化退化,而这些都是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凤凰家园的旧改工作,就从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下手。
“为了全面掌握居民的意见,我们线上线下双轨并行。”凤联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线下业委会、楼道长、党员志愿者等挨家挨户入户走访,召开社区“夜间诊疗会”、成立“帮帮团”,全面收集小区具体问题,倾听居民诉求;线上通过“余安码”、小区微信群等渠道,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共梳理出十大痛点,每一项都精准对接居民需求。”
比如居民反映较多的“老大难”——停车难、电瓶车充电难等问题,在此次旧改中得以充分改善。针对车位紧张,项目团队反复调整方案,利用边角地、闲置绿化带等,新增车位40余个,总量增至108个;改造后,小区单元楼后新建集中充电棚,还配备智能断电装置,让居民实现“充电自由”。
改什么,“居民定”;改得如何,“群众评”。
“以前小区屋顶漏水,停车靠抢,电瓶车充电线满天飞,现在大不一样了!”从小区道路坑洼到改造施工,再到如今焕然一新,凤凰家园小区的居民徐水平见证了家园的“逆袭”,“看到小区大变样,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实际上,老旧小区改造不仅要系统破解“硬件老”的问题,还要聚焦“人口老”的特殊需求精细提升。
不久前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决定》,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将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纳入城市更新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构建“15分钟无障碍环境生活圈”。
而这已成为旧改项目的落地实践。如上城区清波街道在推动清河坊、定安路、柳翠井巷社区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为解决“悬空人员”的出行问题,对老人及特殊群体经常出入的活动场所安装轮椅升降平台,对坡道进行提升改造,设置无障碍停车泊位和休息座椅,全力实现小区“零门槛”畅行。
以“综合改一次”为宗旨,杭州旧改工作通过计划衔接、方案联审等方式,统筹协调多个部门,将停车泊位、加装电梯、养老托幼等民生服务一次性改造到位。今年截至目前,全市旧改项目中新增停车位620个、非机动车充电桩2442个,改造无障碍及适老性设施190处。
精细做好空间“变形记” 打造品质生活圈
从改造提升“适老化”到精细满足“全龄段”需求,需要更充足的空间、更多元的服务。
今年国庆假期前,拱墅区拱宸桥街道蚕花园社区的蚕花港邻里综合体正式投用。曾经的老农贸市场,以老旧小区改造和未来社区建设为契机,摇身一变升级为集休闲社交、运动健身、文化展陈、居民购物、便民服务、医疗养老、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民生服务集成中心。
走进综合体,一楼农贸市场以清新的绿色为主调,改造后不仅统一了标识标牌,还引入了鲜花店、火锅店与披萨店等多元业态。而陪伴街坊多年的拱北小吃,依旧守在市场门口——烧饼油条搭配咖啡,正悄然成为“摩登市井”独有的味觉印记。沿东侧新加装的电梯而上,即可直达顶层,一片开阔的运动天地呈现眼前——这里羽毛球、匹克球、乒乓球等场地一应俱全,儿童游乐、青年健身、老人康复,全龄段的户外活动需求在这里得到满足,人们可以在通透敞亮的空间里,尽情享受酣畅淋漓的多巴胺释放。
综合体负一层是老舞厅,在此次旧改中“螺蛳壳里做道场”,转型为大运河城市共生记忆馆,成为居民观展、休憩、交流的文化客厅。
“我们对各小区的空间进行梳理,将原来杂乱的宅间绿地改造为口袋公园,增加休憩座椅、晾衣架、健身设施,挖掘存量空间1770平方米,提升改造增加居民室内活动空间、共享书房、邻里客厅等共享空间8处。”蚕花园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腾出空间后,社区还采用了多种方式增补服务,全力打造“五分钟社区公共服务圈”。
其中,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是“重头戏”:以“民建民营政府补贴”模式引入大运河社区食堂,通过“全城通”智慧助餐系统,为老人及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送餐服务,日均接待量超150单;采用“社区主导+专业运营”模式建设社区婴幼儿驿站,解决双职工家庭婴幼儿看护难题,通过定期开展育儿讲座、家长沙龙等活动,搭建亲子互动与经验交流的平台,补齐蚕花园社区民生服务功能短板。
不仅是蚕花园社区,用心用情做好空间“变形记”,嵌入更多公共服务,已成为全市各地开展旧改工作的“必选题”。
“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空间不足、服务缺失等问题。居民对养老、托育等服务,以及健身休闲等公共活动空间需求的呼声一直很高。”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旧改民生实事项目一如既往在公共配套增补、空间挖潜拓展等方面下足功夫,充分挖掘小区内外闲置资源,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等方式,新增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截至目前,今年累计新增公共服务设施(场地)5392平方米、健身活动空间518平方米。
精心营造和谐“软环境” 文润万家促善治
改出品质好生活,也改出满满“文化味”。
在推进旧改过程中,各项目将文化特色充分融入小区改造全过程,在完善小区基础设施功能的基础上,满足居民的精神生活需求、激发文化情感共鸣。
在萧山区城厢街道,一条穿楼而过的“杭齿隧道”在社交平台走红。隧道两侧的潇湘社区,也通过“旧改+未来”更新提升,实现了从“旧貌蝶变”到“幸福升级”,更让“老记忆”焕发“新活力”。
潇湘社区的前身,是萧山国营“三大厂”之一——杭齿集团的家属区,有着独特的厂区大院面貌,社区里分别命名为团结和前进的两条路,能窥见遗留的时代印记。
此次改造提升中,社区深入挖掘文化特色,精心唤醒沉睡记忆,用可触摸的细节凝聚共同情感。
沿团结路而建的红砖住宅楼未作大改动,仅修缮了外立面破损处,保留了独特的红砖设计,楼幢牌也印着醒目的齿轮元素,凸显历史感;前进路则被打造为可漫步、可感知的工业文化展示街区,沿路可见杭齿集团捐赠的齿轮箱、老机床等老设备,以及荣誉证书、工作证、老照片、食堂菜票、厂服等由居民捐赠的老物件,它们是工业发展的见证,更是社区记忆的载体,每样老物件背后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意义和集体情感。
社区还邀请退休职工担任讲解员,让年轻一代了解并自豪于社区历史,唤起新老潇湘人“共同前进”的精神。
不仅以改造为社区“塑形”、以文化为社区“铸魂”,更以治理为社区“赋能”。
在老旧小区改造、未来社区建设过程中,拱墅区蚕花园社区以茶为媒,搭建沟通平台,从意见征集到监督落实,通过5场“红茶议事会”,听民意、解难题。不仅如此,拱宸桥街道还在蚕花园社区永和坊南区设立拱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分中心,做强“拱宸邻里·元治理”体系支撑,将服务窗口直接前移至居民家门口,实现对居民诉求的快速响应,让治理效能真正直达群众身边。
西湖区翠苑街道花园社区则率先探索“数智化+实体化”网格运行模式,组建由老党员、教师、企业家、外卖骑手等组成的“小红哨”志愿队,深入网格一线参与邻里协调、矛盾调解等工作,居民满意度不断提升。
旧改为民,步履不停。
从硬件提质到人文浸润,从服务增补到治理增效,杭州旧改以恒心、匠心与初心,不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家门口”触手可及的幸福日常,持续以“惠民温度”标记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发展高度”。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