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首个区域指标昨天0时08分产生 首块“浙A区域号牌”当天上午就送到车主手上
发布时间:2021-03-02 09:36:05

杭州正式实施限牌限行新政第一天 早高峰拥堵状况有所缓解,交通总体平稳

都市快报讯 昨天(3月1日),杭州正式实施限牌限行新政。

0时一过,区域指标开始配置,8秒后,杭州首个区域指标产生。到了早晨,很多市民都已成功获得区域指标。当天上午9点半,首块“浙A区域牌照”发出,送到了车主杜女士的手中。

早高峰时段,新的限行方案也开始实施,外地车牌小客车工作日7:00-10:00和16:00-19:00,无法在绕城高速公路内所有高架路、快速路(含匝道以及附属桥梁、隧道)通行。工作日的7:00-9:00和16:30-18:30,限行范围内的其他道路也无法通行,包括新政实施前,高峰时段外地车牌小客车能通行的钱江新城、滨江和钱江世纪城等区域。

因此,很多家中拥有外地车牌小客车的杭州市民,准备将车辆牌照转为“浙A区域号牌”。

8个小时接到7万多个 “浙A区域号牌”申请指标

昨天上午,杭州市车管所,民警吴春晖正在受理“浙A区域号牌”的指标申请,“从零点开始到上午8点,杭州交警接到了7万多个申请指标!”他说。

在另一边,桌上放着已经办好的机动车登记证书。第一块浙A登记号牌格外醒目,即将由快递小哥上门送牌。杭州市邮政局政务中心经理陈萍介绍:“车辆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车辆登记证书,一次打包寄送给车主,一般能做到次日送达。而在以前,车牌和证件要分两次送达。”

工作人员介绍,“浙A区域号牌”上牌不用跑,全程云申领。在接收号牌的环节,要收取核对号牌、机动车登记证书、行驶证、检验合格证书等四份证照,并将销售发票、合格证、车辆识别代码拓印膜等三份资料交快递员寄回。

为了节省群众办事时间,减少流程,杭州交警部门在核发浙A区域号牌的时候,采取了“先寄牌照,后取资料的方式”。

上午9点半,中国邮政的快递员余师傅来到杜女士的小区,将号牌和证件送到杜女士的手上,同时收回车辆销售发票、合格证和车辆识别标志拓印膜,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

截止到昨天下午5点28分32秒,区域指标配置量达15万,平均每小时办结申请近万件。

申领号牌有人卡在了转籍办理上

还要注意指标有效期

在获得了区域指标之后,有的市民就准备去申领“浙A区域号牌”,有部分想把名下外地车牌小客车转为“浙A区域号牌”的市民,卡在了转籍办理上。

外地车牌车辆在申领“浙A区域号牌”时,需通过“交管12123”App,申请需转入车辆(本人或配偶名下)的“机动车转籍申请”,取得“已办结”结果。

市民周女士告诉我们,她申请的区域指标已经通过了,但是“机动车转籍申请”还处于提交申请状态,尚未受理。

不少市民在申领“浙A区域号牌”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便选择前往办理窗口进行咨询或现场办理。昨天,市民中心小客车调控窗口从原来的3个增加到了6个。

我们从交通管理部门了解到,转出地车管部门审批有一定的时间,需要随时查看网上办理进度。

我们提醒各位市民,外地车辆转入和通行有1年过渡期政策,因此大家不必急于办理指标申请和车辆上牌业务,建议避开政策实施初期的高峰,尽量选择线上渠道办理。市民在获得指标后,请及时关注指标有效期所在的那一天是否为周末,如果为周末,请记得提前一点去办理,不然指标会作废。

此外,有部分申领“浙A区域号牌”审核未通过的市民,是因为在拍摄照片时,拍摄了车辆挡风玻璃下的代号,而真正要拍摄的是用钢印打刻的车辆识别代号,它们一般在车引擎盖下、副驾驶或者其他位置,有起止符,摸上去有明显的凹凸感。

如果是转为“浙A区域号牌”的外地车牌小客车,需要先拆除车牌或者用毛巾遮挡车牌。照片需横向拍摄,切勿竖向拍摄。

限行新政首日交通总体平稳

早高峰拥堵状况有所缓解

昨天是新限行方案实施第一天,又逢中小学开学第一天,同时,还是雨天。

杭州交警介绍,与去年春季开学第一个雨天相比,昨天延误指数同期下降13%,道路的在途量基本持平。

其中,上塘高架北向南、秋石高架北向南车流量最大,排队也最长。相比起高架路,地面道路相对通畅一些,平时早高峰较堵的文一路西向东空间较大。

今天,不少已给爱车挂上“浙A区域号牌”的车主,就将开车上路。

“浙A区域号牌”车辆在工作日7:00-9:00和16:30-18:30,无法在包括市中心、西湖景区、城西文教区在内的现有限行区内通行。

工作日7:00-10:00和16:00-19:00,包括留石高架路、东湖快速路、九堡大桥、通城高架路、时代高架、中河高架路、上塘高架路、秋石高架路、西兴大桥、复兴大桥、钱塘快速路、德胜快速路、文一路隧道等道路在内,绕城高速公路内的高架路、快速路(含匝道以及附属桥梁、隧道,不含紫金港路隧道、紫金港路南隧道、紫之隧道、之江大桥)对“浙A区域号牌”车辆也实施禁行。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黄煜轩 首席记者 蒋大伟 通讯员 范杨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