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加停车位提高空间利用率Vs封闭市政道路损害公共利益
都市快报报道 用大封闭破解老旧小区停车难这种模式“过时”了吗?
近期,民意直通车记者接连探访了实行“大封闭综合管理”的上城区小营街道大学路片区和江干区采荷街道洁莲、红菱片区,引发了市民的关注和热议。
早在2013年,拱墅区大关街道就开展了“大封闭综合管理”的创新试验;2014年,市治堵办通过总结“大关经验”,出台了《杭州市老居住小区交通治理指导意见(试行)》(杭治堵〔2014〕1号),打算通过以“交通综合治理”带动“环境综合治理”,实现老旧小区停车有序管理。
用一句话概括,“大封闭综合管理”就是将几个老旧小区整合成片集中管理,通过拓宽道路、缩减绿化等方式改善停车条件,在保障消防安全的前提下增加停车泊位,同时采取内部单循环的措施将交通组织优化,消除拥堵点。
结合现状,这种管理模式究竟有什么好处和弊端?它能否真正解决老旧小区的停车难?从城市发展的大局观来看,它是否不合时宜了呢?
利
增加了停车泊位
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通过大封闭改造,我们挖潜出了400多个停车泊位。通过《停车公约》推行价格杠杆,车辆的流速明显加快,过夜的临时车基本没有了。”小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沈琪说,“通过路面24小时不间断的管理、劝导,堵点停车的车主少了,整个区域内的拥堵时长也在不断缩短。在即将到来的老旧小区改造中,还会进一步挖掘可用的停车空间。”
同样的,采荷街道三个实施大封闭的片区,也通过“价格杠杆”的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街道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价格杠杆)有效提高了临时停车车位的利用周转率,减少了外来的临时车,居民对此还是很肯定的。”
在小营街道大学路片区,通过一年的大封闭改造,增加了400多个停车位;江干区采荷街道洁莲、红菱片区,也通过“五水共治”管网改造,增加了220个停车位。
优先保障了小区居民利益
矛盾纠纷变少
网友“Keung-ism”表示:“非常支持每个社区街道都应该向小营街道学习,不要让外来车辆随意进入,打乱周边住户的安宁。”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很多时候,四通八达又缺乏物业管理的老小区会成为一些社会车辆钻空子的停车场。而在实行大封闭之后,通过价格杠杆,这些社会车辆不再驶入,居民们的包月车也不会再一股脑儿全往小区内的车位挤。
封闭区域实施准物业管理
整体环境实打实提升
“现在‘贼骨头’都少了很多!”正如葵巷社区叶家弄小区的张阿姨说的那样,有了准物业的管理,原本没有保安、保洁的老旧小区,整体环境和居住安全都有了不小的提升。
小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沈琪表示:“未来我们准备联合物业升级道闸,将收费岗亭的人员压上路面,进一步加强管理,优化区域内的停车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