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障他人“安静权”也是彰显城市文明的一种方式
杭州日报讯 这个“五一”小长假期间,人潮涌动。你出行时,遇到过手机声音外放的人吗?你是什么态度?
近日,杭州地铁在“文明一米”与“背包向前”文明倡议的基础上,全线上新“电子设备声音不外放”的倡导,持续营造文明乘车氛围,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受到乘客的广泛认同。
记者近日对地铁、公交车、医院等公共场所的手机外放声音现象进行了采访。在调查中,六成市民表示“非常反感”这一类行为,九成市民支持公共场合手机声音不外放。
地铁上被迫听“神曲”
安全员劝阻是主要手段
关于在地铁上“手机声音外放”,地铁安全员的感受最深了。
徐吉喜2017年6月进入杭州地铁担任安全员,目前是2号线列车安全员大班长。“我刚做安全员时,几乎在每节车厢上都能被迫听到‘神曲’,而现在列车上这样的‘噪音’少了很多。一般在平峰期,6节车厢一趟巡逻下来,隔一两节车厢会发现一个将手机外放的乘客,高峰期会稍多一点,不过经过提醒,大多乘客都蛮配合的。”
记者跟随杭州地铁党员志愿者丰暑敏从4号线钱江路站上车,刚上车不到一分钟,就听见一阵刺耳的游戏打斗声。循声发现,声音是由靠屏蔽门站着的一名穿黑色西装的30多岁男子用手机播放出来的。“先生您好,我们正在进行‘文明出行、静伴你我’的活动,需要大家的配合,请您戴好耳机或将手机调至静音。”丰暑敏立刻上前对这名男子进行了劝导。这名男子不好意思地笑着点了点头,同时把手机调至了静音。
从钱江路站到近江站,丰暑敏手持劝导牌,来回边走边看边听,半个小时内,发现了3名将手机声音外放的乘客。“只要发现类似情况,我们都会提醒乘客。”丰暑敏说。
公交、医院、餐馆等公共场所
也是手机声音外放“高发区”
还有哪些公共场所容易被手机外放声音打扰?根据记者走访调查显示,公交车、医院、餐饮店等场所也是手机声音外放的“高发区”。
99路公交车司机洪波说:“比较常见的是晨练或买菜的老年人,在车上打开手机放音乐,一些在车上补觉或是休息的年轻人会觉得被打扰,但一般眉头皱一皱忍忍就过去了。有时候他们制造的噪音太大,或者离驾驶座比较近,干扰到司机,我还是会第一时间口头提醒的。”
“行业管理部门暂时没有对这个情况作明确规定。但如果有乘客在车厢内制造大量噪音,司机会口头提醒。”杭州公交集团运营调度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在医院候诊区,使用手机外放功能的现象也很常见。近日,记者在浙医二院滨江院区注意到,在门诊大楼,有人用手机免提功能通话,甚至调到了最大声。一名中年妇女对着手机免提,提高嗓门大喊大叫,周围很多人露出反感的表情。还有人在使用手机微信时,将声音外放,有的一条要播放好几遍。一位患者说:“来医院看病本来就很烦躁,候诊时听到手机外放的声音,更闹心了。”
一个中午记者走进一家连锁快餐店,一顿饭的工夫,20多平方米的餐厅里就有两位顾客将手机音量开到很大。一位穿红色外套的中年女士边吃饭边用手机追剧,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本与她同座的一个年轻人无奈地瞟了一眼“噪音源”,起身换了个座位。旁边还有一位穿黑色衬衫戴眼镜的男士,用方言打视频电话,与他隔好几个座椅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经常在餐厅里碰到把手机音量放到很大的人,吃饭的心情都被破坏了。”市民邹女士向记者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