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65岁的宁波市民老郑一时兴起,到四明山赏雪景。当日天气晴好,阳光灿烂,满眼白雪皑皑。老郑痴痴地观赏拍照,一待就是近半个小时。回到家后,老郑两眼发花,眼前发黑,眼中好像有异物,泪流不止。次日起床后,老郑感觉疼痛加剧,连眼睛都睁不开了。老郑在子女陪同下前往医院就诊,最终被诊断为雪盲症。
浙江医院眼科医生吴震宇介绍,雪盲症不分年龄,它与白雪环境接触的时间和强度相关。罪魁祸首其实是紫外线,建议老年人要特别关注,出门做好防紫外线措施。雪盲症还有个学名,叫电光性眼炎,是一种由高剂量紫外线辐射引起的角膜和结膜急性损伤。如果人长时间在户外活动,眼睛外层角膜细胞受到紫外线辐射灼伤,就会导致雪盲。
“患者在当时并没什么特别感觉,可能会在后半夜或者次日突然发病,感觉眼睛充满风砂,流眼泪,对光线十分敏感,很多人甚至是被扶进诊间的。”吴震宇说。他最近也关注到,随着全民冬奥热,冰雪运动也在南方跟着火爆起来,不少尝鲜者缺乏对眼睛的保护意识,往往让眼睛很受伤。
此外,还有一部分爱干净人士,也成了雪盲症的“受害者”。疫情期间,随着大家越来越重视防护和消毒,部分市民选择用紫外线灯对家里进行全方位消毒,但使用方法不对,就容易出现问题。
吴震宇说,如果没有避开紫外线灯的消毒区域,几分钟就足以造成眼睛的损伤。
因此,用紫外线灯消毒物品时,要将物品摊开或挂起,扩大照射面积,有效距离为1米,照射30分钟左右即可。吴震宇提醒,在使用紫外线灯时,要详细阅读使用说明,离开消毒区域,避免被紫外线灼伤眼睛和皮肤,如果出现眼部不适,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雪盲症是一种自愈性疾病,急症期轻症患者可以采取冷敷,注意休息,减少用眼,避免揉眼。也可用眼药水或干净的水洗洗眼睛,然后用眼罩或毛巾等遮住眼睛,避免见光。
医生会用一些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生长的药物,让新生的角膜上皮细胞代替旧的角膜上皮细胞,一般24到48小时就可以恢复。但要注意的是,如果雪盲症多次发作,是十分危险的,视力衰退、眼疾都会接踵而至,严重的将会永久失明。
紫外线对眼睛的黄斑区以及晶状体都存在损伤,因此,吴震宇建议,老年人外出时可以戴一副防紫外线的眼镜,保护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