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行天下大道 共创美好未来——写在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3-03-24 11:29:55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之际,人类面临的一道深刻的时代命题。

2013年3月,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面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创造性提出的重要理念,是引领世界大变局发展方向的人间正道。

站立时代潮头,洞察世界大势。10年来,习近平主席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博大的天下情怀,深刻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推动各国与中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0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元首外交为引领,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线,应变局,解困局,创新局,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

2013年3月23日,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会议厅座无虚席,过道及后方都站满了师生。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演讲,作出重大判断:“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地球村里,变革和动荡两种趋势持续演进,团结和分裂两种取向相互激荡。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持续繁荣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

10年来,习近平主席的系统阐述不断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

2015年3月,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习近平主席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四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中国与世界命运与共的脚步更加坚定有力。

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习近平主席提出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五位一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路径系统清晰。

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主席强调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五个世界”的总体布局擘画浓墨重彩。

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到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习近平主席相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和实践路径,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了中国方案。

…………

10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出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强音。

在全球层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全球发展共同体、人类安全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等领域性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在地区层面,推动打造周边、亚洲、中国—东盟、上海合作组织、亚太、中非、中阿、中拉、中国—中亚、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等区域性命运共同体。在双边层面,习近平主席同巴基斯坦、柬埔寨、老挝、缅甸、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泰国、古巴等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深入沟通,倡导中国同各有关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

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根脉”和“主干”,一系列中国倡议、中国主张枝繁叶茂,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追求,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前提和路径,以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为新起点,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要实践平台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富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国际公共产品,不断充实着人类文明的思想宝库。

2022年11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连续第六年写入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决议。此前,《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北京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撒马尔罕宣言》等国际文件都重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共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认为,这一理念指向“创造所有人幸福生活的人类共同理想”。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认为,这一理念敦促所有国家为了共同利益采取行动,“符合我们这个动荡时代的需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希望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今天,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远见和时代意义更加凸显。

(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中国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者,更是践行者,让真理焕发出磅礴的实践伟力。

这是中国推动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的10年——

放眼全球,发展赤字为世界蒙上阴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报告指出,全球有超过90%的国家受多重危机影响面临发展困境。据统计,受新冠疫情冲击,全球饥饿人口增加超过1.5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担忧:多重挑战危及可持续发展目标按计划实现。

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就是要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倡导坚持行动导向,加大发展资源投入,重点推进减贫等八大领域合作,为落实倡议规划了路径。

把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整合升级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成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共同发起全球青年发展行动计划……习近平主席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宣布中方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32项重要举措,彰显携手世界共谋发展的诚意;“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上,中方发布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首批项目清单,包括50个务实合作项目和1000个倡议重点领域能力建设项目。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倡议,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

十载耕耘,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和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10年铺就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留下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10年里,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中国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这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的10年——

今年2月,中国接连发布两份重要文件:《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非常好的全球安全合作路线图”“一场及时雨”……破解安全困境的中国行动备受全球瞩目。

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自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以来,一系列创新举措相继推进。将全球安全倡议写入多份双多边文件;推动打造全球安全倡议实验区;举行以“践行全球安全倡议,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为主题的2022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凝聚安全共识;《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明确倡议的20个重点合作方向以及5个合作平台和机制,为解决全球安全难题提供更系统的思路、更可行的举措。

在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看来,中国和平发展的示范效应将带动更多国家共同落实全球安全倡议。

从成为唯一一个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载入宪法的国家,到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为世界和平稳定贡献正能量。

从提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四点主张、实现中东和平稳定的五点倡议,到推动成立阿富汗邻国协调合作机制、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促成沙特和伊朗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和政策,秉持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为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增添更多确定性。

从黎以边境“蓝线”雷区,到南苏丹、马里、刚果(金),中国“蓝盔”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维和峰会上宣布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的6项承诺,5年内全部兑现,中国的行动力让世界叹服,被国际社会视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

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全球稳定因素的增强。

这是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10年——

各种文明是各民族历史探索和开拓的丰厚积累,也是今天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指引。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

今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有助于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回信勉励外文出版社的外国专家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交流沟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复信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学生,鼓励匈牙利青少年更多了解中国,做传承发展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复信沙特中文学习者代表,鼓励沙特青年学好中文,为增进中沙、中阿友谊作出新的贡献……一封封有温度的书信,记录着大国领袖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努力。

从将“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到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从推动在上合组织框架内构建人文共同体,到推动形成政治、经济、人文“三轮驱动”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国不仅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还积极搭建文明对话、政党交流、民间外交等互学互鉴平台,以实际行动打造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样板,为应对全球挑战提供价值纽带。希腊前总统帕夫洛普洛斯坦言,“如果世界各国都秉持这样的理念,人类前进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这是中国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10年——

新年伊始,“北京2022冰墩墩兔年特别版”发售即被抢购一空,“一墩难求”的场景又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北京冬奥盛会。绿色办奥理念贯穿始终,绿色效应也从赛时延伸到赛后,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用绿色描绘未来的创新力和行动力”。

这是中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生动体现。10年来,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气候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携手国际社会共绘清洁美丽世界的锦绣画卷。

这幅画卷,有践约履诺、身正为范的大国表率: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建成世界最大清洁发电体系,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上线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碳达峰十大行动”扎实推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中国践行的生态文明理念,展现出一种积极的、立志于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世界的思考。”

这幅画卷,有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绿色发展能力的大国担当:荒漠化防治成熟经验技术助力非洲建设“绿色长城”;在尼泊尔南部的中国绿色化肥试验区,小麦等农作物最高增产400%;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玻利维亚前外长瓦纳库尼表示,“既要建设道路互联互通,又要保护地球母亲”,“在这方面,中国说到了,也做到了”。

这幅画卷,有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大国智慧:《“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为绿色产业对接提供金融方案;成立“可持续市场倡议”中国理事会,宣布将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今后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高度评价“中国生态文明理念走向世界”。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从人类共同福祉出发,新时代的中国不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国纪平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