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行天下大道 共创美好未来——写在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3-03-24 11:29:55

(三)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2022年盛夏时节,习近平主席在给马耳他科斯皮夸市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的复信中指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认为世界应是一个和谐整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蕴含中华文明的生存理念;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中国人遵循的行为准则;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提供重要精神力量。

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一书中精辟指出:“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

在吉尔吉斯斯坦,穿上当地传统服饰,表达对主人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在比利时,以“茶”“酒”比喻东西方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倡导国家交往的“和而不同”;在沙特,参观“四方宫”,与当地群众共同舞起传统的“剑舞”;在希腊,探讨古希腊人本主义思想同中国儒家坚持的“以民为本”理念的异曲同工之妙……习近平主席躬身力行,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

10年来,中国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携手各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这一理念融合古老中国智慧,又着眼解决当前全球性问题。”尼加拉瓜总统顾问劳雷亚诺·奥尔特加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世界各国间的包容与理解,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开辟了一条希望之路、光明之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胸怀——

“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的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宝贵品质。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正是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体现。2017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

1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是一个对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全面愿景和规划的大国,习近平主席是一位为推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愿景和规划的大国领导人。”英国“社会主义中国之友”网站联合编辑基思·贝内特评价。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辟了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崭新境界——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契合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

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视为庄严的历史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规律,主张以和平发展超越冲突对抗,以共同安全取代绝对安全,以互利共赢摒弃零和博弈,以交流互鉴防止文明冲突,以绿色发展呵护地球家园,实现了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和超越,成为引领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当一些国家仍在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时,中国提出了共赢而非零和的思路,倡导加强协商而不是依靠强权,这是对西方陈旧国际关系理论的颠覆,也展现出中国思想的特色”“中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和谐共处,推动合作与发展,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是一盏希望的明灯”……国际人士高度评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创的合作共赢思维模式,广泛称赞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贡献。

时间的刻度,记录下新的篇章。

2022年10月23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华灯璀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体亮相,牵动着全球的目光。

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将同各国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国就能够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

(四)

回望历史,从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渴盼“睡狮破浓梦,病国起沉疴”,到孙中山《建国方略》描绘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中华民族几代人夙愿深长。

斗转星移,潮落潮起。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故事不仅深刻改写了旧有的东方叙事,也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打开了崭新的思考视角。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就新征程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时代号召:“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式现代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广阔道路。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从打开国门搞建设的第一天起,中国领导人就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特色,铸就了中国发展全然不同的路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它扎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引中国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

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标多维契合,以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贫富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过度攫取自然资源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这些中国特色凝结着中国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体现着中国对国际经验的深刻总结。

正如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认为,中国给“现代化”一词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走得通、行得稳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文明选择合适的道路实现现代化跃升提供了借鉴,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完全可以选择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

国际社会称赞,中国式现代化这条新路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真正的奇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创举”。这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有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要办好世界上的事,首先要办好自己的事。中国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将使世界上迈入现代化的人口翻一番多,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中等收入群体在未来15年超过8亿,推动超大规模市场不断发展。全体中国人民创造活力不断释放、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必将是中国为全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历史进程。

中国始终认为,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中国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以务实行动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繁荣。“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是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更大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南非大学姆贝基非洲领导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谭哲理表示。

中国主张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倡导不同文明交融互鉴、多元共生,有利于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为世界文明朝着平衡、积极、向善的方向发展提供助力。乌兹别克斯坦学者乌卢格别克·哈桑诺夫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将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更多机遇和条件,为世界带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也将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更多力量。

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任何国家追求现代化,都应该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今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强调,要坚持共享机遇、共创未来,共同做大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蛋糕”,努力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坚决反对通过打压遏制别国现代化来维护自身发展“特权”。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世界和平、正义、进步力量的壮大。中国希望也相信,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将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成为现实。

(五)

“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郑重宣示,“我们始终如一珍视和平和发展,始终如一珍惜朋友和伙伴,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砥砺前行的光辉旗帜和崇高目标——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世界经济和全球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共同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成为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的有力保障……中国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旗帜,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始终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在紧密联系世界中发展自身,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繁荣稳定。

“中国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捍卫多边主义,致力于促进和平与发展,给世界带来迫切需要的稳定性力量”“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断努力通过拓展合作实现共赢”“中国致力于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促进全球平衡、协调、包容发展,为维护世界共同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国际社会对中国作用有着更加强烈的期待。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携手努力的共同愿景和前进方向——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习近平主席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生动阐明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事要去做才能成就事业,路要去走才能开辟通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国携手并肩、接续奋斗。

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坚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

“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准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不为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险所惧,勇敢面对挑战,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勇毅前行。”在2022年6月举行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的真诚意愿。

让团结代替分裂,以合作代替对抗,用包容代替排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博大的天下情怀,超越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文明冲突的陈旧观念和历史窠臼,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正如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所说,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

新时代10年,中国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了人类命运与共的中国答卷。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将继续与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一道,向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进发!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国纪平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