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精神传销”的骗术和伎俩
发布时间:2024-04-01 15:51:30

最近,电影《周处除三害》在网络上引起一大波讨论热潮。很多人认为,电影最具冲击力的部分,当属主人公陈桂林只身勇闯灵修班“新心灵舍”,除掉“尊者”林禄和的桥段。还有人感慨,为什么有人这么傻,会轻易相信“新心灵舍”这种骗局?

电影中的“新心灵舍”,实际上就是“精神传销”组织。此类组织在现实中也坑骗过不少人,其中不乏一些城市白领、业界精英群体。据报道,2018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侦破此类重点案件77起,依法刑事处理269人,收缴违法所得2.17亿余元。那么,“精神传销”是怎样设下骗局的?低劣伎俩的背后又暗藏了哪些心思?

一、“精神传销”的惯用伎俩

“精神传销”起源于欧美国家。在美国,它被称之为“集体觉醒培训”或“LGAT课程”。随着此类组织的变种流入我国,近年来,一些培训机构以“灵修”“心灵培训”“领导力培训”为名,打着“追求自我突破”“生命体验”等旗号,通过举办各种培训课程,利用各种话术对学员进行洗脑,实施精神控制,对群众的健康财产安全都造成了不小危害。此类组织往往有以下几种惯用伎俩:

其一,包装高端大气。戴上心理咨询、灵修活动的“面具”,以“提升自我”为噱头开展“全封闭”课程,通过集中洗脑让学员感到“灵魂升华”。他们往往将授课地点选在豪华酒店、会所,营造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氛围,让学员放松心理戒备,落入圈套,进而发展下线帮助组织牟利。

其二,强调“个人权威”。想方设法对主要人物进行包装,将众多光环集中于“导师”一人,骗取学员的“顶礼膜拜”。比如,已被破获的“心灵茶吧”组织的“神医”张某,原是水果商贩,没有医学背景,却伪造“中医妇科领域权威专家证书”“某大学总裁班客座教授聘书”等,虚构众多头衔;又如,沈阳中级人民法院认定的“精神传销”组织“创造丰盛”,其创始人自称慈禧太后转世,专门针对女性精英人士开展心灵培训。

其三,实施情感迷惑。惯用“聊天大法”,先让学员倾诉痛苦经历,分享隐私秘密,包括亲子、夫妻、原生家庭矛盾及工作事业等方面的苦恼,接着“导师”讲述个人经历,声称通过“心灵成长”培训就能创造奇迹,为下一步的精神控制、兜售课程作铺垫。比如,某地警方破获的以“教练技术”为名的“精神传销”组织,推出“觉醒”“蜕变”“感召”三部曲课程,引导学员“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建立新的认知模式,而后一步步走向深渊。

其四,激发狂热情绪。常常要求学员在课堂上大喊口号,并不断重复,以达到精神控制的目的。比如,某地公安机关依法打击以杨某某为首的“精神传销”组织。这个组织曾动员百余名学员一起高声呼喊、狂热嘶吼,“我是吸引钱的磁铁,我爱钱,钱也爱我,我每天都在接收钱”,让学员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此外,有的“精神传销”组织还衍变出一些新招数。比如,在课程中杂糅神秘主义、心灵解压等元素,或者引入心理学专业内容,并使用话术对其进行断章取义式包装,迷惑性很强;有的借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炮制“预言”、招揽“信徒”,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大肆传播。

二、“精神传销”的危害不容小觑

一些“精神传销”组织通过精神控制手段,让学员的情绪变得异常亢奋,一旦洗脑成功,有的人就会不知不觉自愿落入陷阱。其本质是以招募新学员和聚敛钱财为主要目的的新型传销团体,名为上课,实为洗脑敛财,危害不容小觑。

其一,危害生命健康。一些“精神传销”组织通过行为控制、情绪控制等手段,让学员饿肚子、不睡觉,吃“神药”、喝“神茶”,不仅影响了健康,更有甚者为此失去生命,令人扼腕痛惜。据报道,“精神传销”组织“心灵茶吧”以消除业障、搭脉问诊等方式劝身患重病的受害者只喝“神茶”不吃药,致6人病情加重死亡,1人在培训后精神失常跳楼自杀身亡。

其二,造成精神创伤。此类组织专门瞄准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群。当他们在婚姻、健康、子女教育等方面遇到困难时,骗局就乘虚而入。相关报道显示,他们专攻学员的羞耻感和无价值感,有的由“导师”骂学员丑陋、恶臭、卑鄙,有的安排学员间进行互骂,如果骂得不够大声,将会遭到“导师”的痛批,可谓极限心灵摧残。

其三,带来经济损失。他们擅长以“说服力”“成功学”为噱头,诱使众多学员上当受骗。培训费用动辄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一般要求学员拉人头发展下线,有的因此呈现出“病毒式”发展态势。比如,前不久媒体就披露,邓海鹏及其创办的培训机构,打着“灵魂塑造”等幌子,对学员进行精神控制,利用传销、加盟等手段进行非法敛财活动,每人收费13000元,有“义工”被忽悠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在案件被发现时,已有超过3600名被害人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份和30多个城市,其中还包括多名未成年人,诈骗金额高达1100余万元。

此外,有专家分析,一些“精神传销”组织可能具有境外背景,一旦被敌对势力操纵煽动,将直接影响国家安全。

三、如何依法遏制和处理“精神传销”?

那么,该怎样去抵御和治理“精神传销”组织?笔者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去一一对应解决。

第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不可否认,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有人难免会遭遇职场、情场失意等,或者急于寻求心理慰藉,或者急切地想改头换面。此时,当“精神传销”组织带着各种洗脑术出现,一部分人往往比较容易“入坑”。正因如此,群众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值得引起重视。相关部门不妨统筹领域内专业机构资源,有效供给合法正规培训,加大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用正能量驱散阴霾。比如,浙江推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浙里心晴”,致力于为有情绪困扰或心理问题的群体提供咨询、测评等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为心灵配上“小太阳”。

第二,让“精神传销”走出监管盲区。针对“精神传销”取证难、立案难、入刑难等问题,相关部门可适时研究相关法律适用问题,出台司法解释,界定违法行为,为执法、司法提供法律遵循。同时,加大媒体的监督和曝光力度,揭开“精神传销”的“外衣”和惯用伎俩,将其“阴暗面”充分暴露在阳光下,让群众广泛知晓其危害,避免被蒙蔽受骗。

第三,个人要提高警惕,学会识别和防范“精神传销”组织。每个人都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选择培训课程或参加组织活动时,充分了解其背景和内容,不被表面的华丽包装所迷惑,更要避免盲目跟风或被所谓的“成功人士”所诱惑。

值得一提的是,假如遇到此类组织,应及时报警或向相关部门举报,维护自身权益和社会安全,不给“精神传销”组织任何可乘之机。

来源:薄荷茶社   作者:亭子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