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传新 美美与共——世界文明对话的第三次“良渚时间”
发布时间:2025-10-21 09:23:23

初秋的杭州良渚,穿越五千年风烟,再次成为世界文明对话的焦点。10月20日,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主题的第三届“良渚论坛”圆满闭幕。本届论坛携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旅游组织等国际机构,举办了1场主论坛、4场分论坛,吸引了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中外嘉宾一同“解码文明”。

从城址考古的实践创新,到文化遗产的薪火相传,再到文明未来的共同期盼,良渚不再只是历史的坐标,更成为未来文明互鉴的灵感之源。

实践创新 一座古城的当代启迪

城址考古,是打开文明基因的“时空钥匙”。文化遗产,则成为链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从良渚古城遗址反山王陵的考古新发现,到江苏无锡斗山遗址中马家浜文化城址勘探发掘现状,第三届“良渚论坛”期间,在中外学者研讨的古遗址公园建设、数字化保护、活态传承等议题中,城址考古的意义被层层揭示。

“这是良渚古城考古一个最新的重要成果。通过‘良渚考古模式’,我们找到了王陵区域内特别重要的一些考古线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姜波表示,这个成果将为考古工作者在了解良渚古城的城市规划、中国陵寝制度的起源等方面带来新的启示。

先民凭借无畏的勇气与生存智慧,择水而居,择平野立城。如今,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与数字技术的赋能,这些古老城址正“开口说话”。

最近两年,通过“良渚考古模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王宁远带队在浙江找出了1000余条水坝遗存,也为江苏、湖北、湖南等省份的重要遗址水管理系统研究提供助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考古学紧密相连,通过考古研究,大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城市历史脉络,也为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城址与大遗址,是镌刻文明基因的“活化石”,也是推动城乡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的引擎。良渚古城反山王陵的最新发现,体现了考古工作对文化遗产的深耕。而余杭区在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方面的实践,则实现了从“静态保存”到“活态共生”的关键跨越。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当天,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这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模式,将不可移动的文物和遗址转化为公共文化空间,兼顾“保护第一”与“民生改善”双重目标。2022年底,一条横跨余杭北部的“良渚文化大走廊”又将大遗址保护的模式,赋能到更广的区域中。

如今,良渚已成为国际考古与遗产保护的重要平台。在“良渚论坛”的推动下,古代中国文明化进程不断被最新考古成果所揭示,世界遗产的价值也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越发彰显——文明的“重光”,正在实践与创新中持续闪耀。

薪火相传 跨越五千年的文明接力

五千年前,良渚先民以玉为信、以水为脉、以稻为基,在太湖流域筑起一座文明的城。作为东亚最早的国家形态之一,良渚构建起四级聚落体系与“城—水—田”的“三位一体”格局,成为早期国家空间治理的典范。

五千年后,这份生命力仍在跳动。

文明根脉分论坛上,日本熊本大学副教授久保田慎二结合陶器形态和使用痕迹,提出良渚文化烹饪大米的方法不是单纯地蒸饭,而是有蒸煮或蒸两次等比较复杂的过程;老虎岭遗址公园的密封玻璃仓内,技术人员每周为土壤喷射特制植物精油进行微生物防治,这项与浙江大学、敦煌研究院联合提出的保护策略,是为保护在潮湿环境下的良渚土壤而量身定制;在“良渚MEI”生活美学空间,游客端起渚咖稻香咖啡,品尝良渚特色茶点,让千年稻作文化在当代回响……

这就是良渚,从未真正远去。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阿卡玛拉尔·伊布拉耶娃说得透彻:“我们的遗产是动态的资本,其生命力取决于我们如何能够将其传承给后代和世界。”

当下的良渚,正经历着从“保护”到“生长”的深刻转变。

在“良渚论坛”,学术薪火与全球对话,正交相辉映。严文明纪念室的揭牌,为年轻学者提供了传承“立足田野、贯通古今”学术思想的阵地;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新增8家成员,覆盖五大洲的180家机构,让文明的“火种”汇入世界文明长河。

在良渚,文化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厚重的历史有了年轻态。良渚文化大走廊上,越来越多神秘的玉琮纹样与神人兽面纹“跳”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化作精致的咖啡杯、萌系冰箱贴、车载香氛,让五千年文明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

今年正值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周年。这项跨越二十载的文化实践,已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可持续的传承体系——从良渚古城申遗,到1.4万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布局,再到1500名文化特派员带着资源下沉基层,形成了一张文明传承的立体网络。

正如中国博协博物馆学专委会主任委员蔡琴所言:“薪火相传不仅是将文物完好地传递给下一代,更是要让文物蕴含的文化之火,以新的形态在当代社会形成燎原之势。”第三届“良渚论坛”所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明接力。

文明未来 在可持续发展中历久弥新

文明的火光,从历史的深处照进现实,也必将辉映未来。

“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良渚古城遗址不仅是‘凝固的历史’,更是‘流动的现在’,是一本持续书写的大历史书。”在分论坛“文明未来: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上,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作交流发言,如此感叹。

这本大历史书的未来,深藏在制度性的守护中。良渚创新实施全国首个大遗址保护专项法规,严格履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启动“文物安全365工程”,构建起全天候、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良渚还以数字技术为翼,让守护跨越时空,让文物“活”在当下。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游客可借助VR空间与两代良渚王共历良渚古国变迁;通过AR场景,穿越千年重走莫角山朝圣之路。

文明的交流互鉴,是“良渚论坛”上的重要议题。本届论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旅游组织深度合作,两大国际组织负责人首次出席,带来了前沿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旅游发展思路,推动合作落到实处。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高度认同。这不仅是良渚的时刻,更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文明对话的重要契机。

遗产保护实践如何助力构建更具包容性、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未来?

回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良渚有自己的探索与实践。秉持“共建共享”理念,良渚构建起一条良渚文化大走廊,有机串联文化、生态、产业、城市、乡村,走好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的可持续之路。

这一实践也印证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教授、遗产思辨研究协会主席、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蒂姆·温特的观点:“良渚应该通过公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利用传统文化彰显当代中国与五千年乃至更久远的历史中国之间的联系,并在此进程中担当重要角色。”

这条文明交流互鉴的道路,从十三世纪马可·波罗的记载绵延至今,在当代焕发新生。正如“良渚”二字的本义——水中的美好绿洲,这方因水而兴的文明沃土,正在新的时代继续滋养人类文明的共同未来。

此外,论坛期间,“大道之行 美美与共——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纪念展”生动展现了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成就与担当。从实体保护到数字传承,从制度创新到国际协作,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全球文明对话中发挥关键作用。

面向未来,良渚将继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绽放持久光芒。

走过三届的“良渚论坛”,是一段以古传新的旅程,更是一次“美美与共”的生动见证。它超越了学术交流的范畴,成为不同文明在互学互鉴中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广阔平台。当世界文明的指针周期性地拨向“良渚时间”,古老遗产所启迪的未来图景,也正变得越发清晰、明亮。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沈维 胡倩 余杭微融圈 朱思琦 张晓欣 高源青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