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东家和阿姨对不上眼 杭州首推“安心码”提升从业者素质
发布时间:2021-01-29 09:38:03

每日商报报道 “感谢商报的维权,我的家政中介费终于部分退还了。”1月19日,读者曹女士致电本报维权记者说。曹女士家的阿姨是从去年11月开始续约的。最近曹女士发现,阿姨不仅没能分担家务,还在工作时玩手机,更让她不满意的是阿姨还拒接了出门买菜这样的分内工作。本报1月20日9版刊发了《对中介公司介绍的家政阿姨不满意 经调解,商家已退还3473元》一文。

遇到麻烦的远不止曹女士一家。据12345平台数据显示,仅1月18日至1月20日之间,家政类投诉就达到了十几起,而随着春节临近,聘请阿姨的东家和外出打工的阿姨之间,东家的无奈,家政阿姨的粗糙服务,一场新的双向选择到来让现实矛盾更为突出。

春节期间家政行业的火爆和矛盾突出的背后,是长期以来,家政行业的粗放型发展与客户日益精细化需求脱节,行业的提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去年9月8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的实施意见》。去年11月,《萧山区家政服务人员背景信息核查办法》正式出台,明确要求辖区内家政服务机构应当针对在该机构内建立工作档案的家政服务人员的身份辨别真伪。今年1月14日,杭州市人力社保局联合多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规范家政企业,提升家政从业人员素质。

为此,杭州首推“安心码”提升从业者素质,家政行业破局之路值得期待。

外省阿姨留杭增多本地阿姨返乡过年

家政市场生意火爆

1月19日上午10点,朝晖家政市场某服务部负责人顾慧娟正伏在办公桌上填写收据。在她店里,董先生则掏出手机与一旁的阿姨添加了微信好友,在经过了十几分钟的协商后,她完成了当天首单。这在人数寥寥的家政市场里激起了微微涟漪,几位原本坐在大厅的阿姨得知消息后也来到她的店里寻找机会。

顾慧娟填完收据对着门外的阿姨们喊了一声“散开,口罩戴起来!”七八位阿姨听话地分散在店门两侧,乖巧地拉上了口罩。在这个严防疫情的春节前夕,顾慧娟的大多数业务都通过电话和微信完成,坐在市场里的店内只不过是她的工作习惯。“我手上有很多阿姨的资源,为了防范疫情,我让她们不要来店里,有合适的东家,我就联系对应的阿姨,让她们到现场来。”

市场里人气不高,但在线上,家政阿姨的需求却相当火爆。顾慧娟的家政服务部的线上门店业务繁忙。“很多关于清洁卫生和过年打扫的订单都在线上下单,最近一两周都预约满了。还有不少以前的老客户在微信、QQ上急着要我推荐阿姨,实在太忙了。”

今年春节前夕,杭州家政市场从业者结构也不同于往年。顾慧娟说:“返乡核酸证明的要求发布之后,不少外省的阿姨就打消了回老家过年的计划。除此之外,一些缴纳了社保的外省阿姨,在得知有1000元补贴的消息后就更不愿意返乡过年了。”也正是在多重消息的影响下,家政市场出现了由外省的阿姨主导的局面。“春节前夕顶班的机会很多,有些阿姨愿意赚这个钱,还有些阿姨则想通过这个机会找个好东家做长期阿姨。”

其他人工资不断攀升

阿姨心里有本账

在朝晖家政市场,阿姨孙丹婷坐在门店里俨然一副当家人模样,在面对进店询问的雇主时,她以老板娘自居。“顶班还是长做的?”“照顾谁?几个人?”“多大的?能自理吗?”“薪水你能给到多少?”一连串的问题像子弹一样从她的嘴里抛了出来,几个回合下来,雇主的家庭情况、脾气秉性、大方还是小气基本都被她拿捏了七八分。此时真正的老板娘回到店里,她又变成话少叫得动的模样,被老板娘一个劲地推荐。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朱光函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