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来了好几位“新杭州人” 这些国宝级动植物都是什么来头?
发布时间:2021-04-01 09:33:51

中华水韭、长喙毛茛泽泻,还有8只朱鹮

都市快报讯 春天的西湖西溪,桃红柳绿、水草丰美,意趣盎然。杭州的新发展,也离不开“新杭州人”。这不,近日杭州来了几位新的小伙伴,数智杭州漫游指南把这些国宝级“新杭州人”介绍给大家,这可都是国宝级“人物”,这个福利帖请收好咯。

小花小草小鸟? 西溪湿地一下子来了 好些国宝级“新杭州人”

先来说个好消息,8只朱鹮将落户西溪湿地!

今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上海歌舞团出品舞剧《朱鹮》惊艳亮相,舞者用独特精湛舞姿,展现了朱鹮“涉”“栖”“翔”的优雅姿态,也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朱鹮的名字。

朱鹮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为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素有“东方宝石”“吉祥鸟”的美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西溪湿地时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昨天早上,“长三角湿地保护一体化行动暨西溪湿地朱鹮回归试验启动仪式”在西溪湿地举办。

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发布“长三角湿地保护一体化行动联合宣言”,71家国家湿地公园协同保护,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这次的“新杭州市民”朱鹮,就来自德清下渚湖湿地。

“浙江曾经也是朱鹮的栖息地之一。”浙江省德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邱国强介绍说,但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猎杀、环境污染、栖息地丧失等因素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后经我国科研人员的多方努力,朱鹮的种群数量由1981年陕西洋县发现的7只发展到目前全球5000余只。

浙江省于2008年从陕西引进10只朱鹮,在德清下渚湖湿地设立朱鹮种群重建基地,并于2014年在下渚湖湿地实施野化放归,共放归朱鹮33只,现总数已达到491只。

虽然数量有增长,但仍未摆脱濒危的状态。

离下渚湖不远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于是,两个湿地牵手,启动西溪湿地朱鹮回归试验。

目前,德清县下渚湖湿地朱鹮种群重建基地已经科学选取了8只朱鹮,4公4母,正在进行野化训练,为朱鹮安家而努力。

比朱鹮更早一步落户的是中华水韭。

为欢迎它,昨天,还特地为它举行了一个欢迎仪式。

介绍一下这个长得像韭菜一样的植物,前段时间快报官微刚刚报道过《杭州余杭娘娘山里一堆“韭菜”,竟让科研专家惊叫连连!3亿多年历史,珍稀程度堪比大熊猫!网友:能吃吗……》

没错,这是我国特有的古老蕨类植物,属于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是出现于数亿年前的活化石。

中华水韭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局部地区,多生于没过根茎的浅水和沼泽中,对湿地生态变化的指示作用非常灵敏,对生长环境有着极其苛刻的要求。

简单地说:它也是一把评价生态优质的“尺子”。

和中华水韭昨天携手安家的还有一种小花——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长喙毛茛泽泻,这也是西溪湿地首次引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目前,西溪湿地有维管束植物711种,昆虫898种,鸟类193种,发现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

接下来,西溪湿地还将种植中国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普陀鹅耳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浙江楠、国家三级保护野生植物浙江樟等珍贵树种。

西湖龙井茶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昨天举行

去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考察时,在西溪湿地观摩了西湖龙井的手工炒制,并发表了“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重要讲话。

为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对西湖龙井茶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指示,凝聚行业发展动力,昨天下午,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举行了“勇担使命,砥砺前行,共同守护西湖龙井”——西湖龙井茶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

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关新说:“西湖龙井茶的‘根’在文化、‘魂’在文化、‘芯’在文化。璀璨夺目的西湖龙井茶文化,不仅是杭州历史文化中的精品,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瑰宝。”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姜爱芹表示,推动西湖龙井标准化建设,要打破“看茶做茶”的经验主义做法,将口口相传的传统隐形制茶技能提炼成知识点。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种业管理处副处长申屠姣则谈到了立法:“应开展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立法。”

“我们已进入高品质、高质量建设的新时代。保护和经营好西湖龙井茶品牌,对企业而言,就是要以企业品牌塑造,来进一步打造‘西湖龙井’区域公用品牌。”杭州西湖龙井茶骨干企业联盟执行主席游红英理解。

论坛现场,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江用文向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授牌“中国茶叶学会国际茶文化研究与培训中心联络点”。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余夕雯 通讯员 斯金叶 朱阳 照片由西溪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提供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