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启正网> 科普知识
地图:方便出行的发明
2013年11月29日

  当今社会,各种高科技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不论是路线的查询,或是即时即地的定位,亦或是精确的导航,下载一个电子地图软件便能统统解决。即使是路痴,手机在手也可天下任行。对于我们来说,已难以想象没有地图的生活。然而,在古时,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更没有了地图的帮助,出行绝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幸好,在经历了种种困难和考验后,聪明的人类便学会了绘制和使用地图。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科学家推测,至少在4500年前,地图就已经产生了,可能比文字的诞生还要早。有力物证是人们找到的最早的地图实物——古巴比伦地图,据考证这是4500多年前的作品,该地图刻在陶片上,描绘的是古巴比伦城及其周围环境。发源于北方山地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向南方的沼泽,以及位于两条山脉之间的古巴比伦城被栩栩如生地画在陶片上。

  在我国,关于地图的文献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人类诞生初期,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虽然植物丛生,但是可食用的植物果实很少,导致饥饱问题难以解决;居住地猛兽又常常出没,时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这种情况下,仅凭个人的力量很难生存,先人们就选择了群居生活并且根据男女不同的体质进行了分工:每天清晨,男人们外出觅食,或采集果子,或打渔狩猎,等到日落西山的时候,再一群一群地先后返回岩洞,而女人们则在家操持家务、加工食物。

中国地图

  时间一长,人类对周围环境渐渐熟悉,不断地总结出哪里的树林里能够采到可食用的果实;哪座山上可以捕捉到更多的猎物;哪条河流又有鱼出没;哪里道路平坦好走......渔猎行程根据经验逐渐固定了下来,省去了很多冤枉路。每只队伍都会安排领路人,新人加入后首要学习任务不是追捕猎物,而是熟悉路途,虽然大家都明白识途的重要性,但不知是文字尚未发明还是别的因素,没有人想到把路途描述成文字在同伴间传播。

  后来,群居生活的人数逐渐增加,对食物的需求随之增加,而制作简单粗陋的捕猎石器使用起来不那么顺手,运气不佳的时候,男人们辛苦一上午却毫无收获,中午只得饿着肚子。在野外奔跑追捕消耗不少体力,又没有食物补充能量,往往不到晚上,就没有力气继续寻找食物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商量是否能让女人们去给男人们送些食物填饱肚子。但是女人大部分时间在家操持,并不熟悉男人外出渔猎的路线。这可怎么办呢?正当大家眉头紧锁之际,某些细心的男人凭借记忆将附近的山川、河流、土地一点点描绘下来,没有文字,就用简单的符号、图形像作画一样,绘制成图;没有现成的制作材料,就在陶片、纸草,铜版、椰枝、石块、兽皮上绘制,并且和女人们解释清楚山川、河流、树林的表示符号和东西南北的方位。

  这张图的出现,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女人们可以外出给男人们送饭而不会迷路,还使得外出劳作、狩猎,或者游玩,都方便了许多。这就是原始地图的雏形——劳动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时,方便自己出行的工具。

  不过,原始地图是古代地图发明的初始阶段,不仅制作简陋,绘制也不够科学严谨、神话色彩浓重,这是由于人类对当时很多自然现象不甚了解而予以神化的结果。

世界地图

  科学的地图制图学理论产生在公元三世纪,由魏晋时期学者裴秀在总结远古以来地图学的成果后提出来,即制图六体,中国最早的地图绘制的科学规范理论体系。那么,制图六体具体是指哪六体呢?所谓的“制图六体”即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项,即比例尺、方位和路程的距离,是最容易理解的普遍的绘图原则:绘制时不仅地理方位要和实物相同,比例还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定;后三项是针对地形起伏变化导致的需要考虑的问题。

  裴秀提出的这套“制图六体”理论,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最完善的制图理论,和现代地图学所包含的主要因素相比,仅仅缺少了对经纬线和地球投影的考虑。由于在地图发展史上成就卓越,裴秀被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有了理论的指导,地图学开始迅速发展,很快,便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广泛地应用于战争、管理、交通、赋税、工程等方面。

  地图是人类表达地理景观、描述地物空间位置的一种手段,其实用价值是文字效果无法描述的。现如今,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绘制的地图越来越逼真和清晰,有些电子地图甚至可以看清楚自己房屋前的一棵树。地图的发明,方便了人类出行,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

来源: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