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启正网> 科普知识
科考,增加生命的厚度
2012年12月11日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代艺术中心内,一场“巴丹吉林沙漠科考主题展览”正在举行。展厅里,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沙漠风光照片、一帧帧制作精良的沙漠植物标本、一袋袋采集自沙漠的土壤样品,向参观者展示着该校科考协会同学巴丹吉林沙漠科考探险的成果。

  不仅是探险,更关注科学考察

  我们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引起人们珍爱自然资源,保护好脆弱的生态环境,为土地沙漠化防治出一份力。

  今年7月29日,中国科大科考协会十五名队员踏上征程,用七天时间徒步深入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世界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登上了有沙漠珠峰之称的必鲁图峰。队员们从沙漠东南缘进入,徒步80公里深入沙漠腹地,最后成功从沙漠南端穿出,并带回了40公斤的植物样本、水样、土样以及沙样。

  协会新近出炉的科学考察报告《挺进大沙漠探访航天城》,长达96页,包括图文并茂的地质考察报告、丰富详实的植被考察报告、细腻生动的人文考察报告,详细记录了科考队此次巴丹吉林沙漠之行。目前,这份报告已提交给甘肃防沙治沙办公室和南京土壤所等有关单位。“我们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引起人们珍爱自然资源,保护好脆弱的生态环境,为土地沙漠化防治出一份力。”科考协会现任会长、本次沙漠科考活动的领队范晓东说。

  中国科大科考协会在1996年创办之初,就确定了“科考·探险·环保”的目标定位。十余年来,科考队组织过多次大型科考活动:四入秦岭,对当地的植被分布进行科学考察;奔赴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深入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考察高原盐碱湖-达里诺尔湖的湖滩退化和湖区鸟类的保护状况;赴四川卧龙,探索熊猫家园,关注灾后重建……

  科学考察并非易事,队员们不仅要忍受恶劣环境的考验,还要进行植物样本的采集以及水文、地质和人文的调查。为了锻炼队员们的综合技能、身体素质以及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科考协会常年坚持举办科考知识讲座,开展每周“三五七”日常训练等活动,并在安徽省内建立起龙井河、庐江、花岩山、牯牛降、千坪等多个拉练基地。每次科考归来,队员们不仅要形成详细的文字记录,还要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后续的实验工作,形成完备的考察报告,最终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出色的工作给科考协会带来了许多荣誉,多次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授予“优秀学生社团标兵”“优秀社团”等荣誉称号,并获得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探索奖”。

  “无兄弟,不科考”

  “我们把协会当成另一个家,在这个家里,兄弟们将科考凝练成了一种生活态度。不仅挑战体能的极限,还逐步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李煌,物理系2008级研究生,“无兄弟,不科考”就是他的原创。在科考协会的三年中,从庐江到龙井河,从花岩山到鹞落坪,从牯牛降到白际,李煌体验了成长,收获了一群好兄弟。回忆起当年的科考岁月,他感触尤深:“离别怀念,科考的日子愈发地美好起来了。”

  汪晓彬,合肥电视台记者,跟随科大科考协会参加了6次科考活动,由他指导的纪录片“卧龙十日”曾获得2009年国际DV大赛一等奖。“参加了6次科考,认识了无数兄弟,这些兄弟结婚都会给我发请帖,科考队是兄弟连一样的地方。”如今42岁的他,与科考协会的许多同学都成了忘年的兄弟。

  在巴丹吉林沙漠科考中,由于连续的高温,在进入沙漠后的第三天,队医梁菊中暑了。为了不耽误队伍的行程,梁菊拒绝了女队员们陪她走的建议,坚持独自跟在队伍最后,但她登山包里的物品已经转移到其他队员的肩膀上。“在科考队是真正的共产主义,一碗方便面泡出来,也会一人一根地分享。”汪晓彬在一篇网络日志中这样写道。

  科考协会还曾经促成了一桩美好姻缘。李海滨,男,科考协会第六期会长;李宝光,女,科考协会第八期会员。二人在科考协会相识、相知、相恋,并于2003年4月20日在科考协会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如今,二人均已是云南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兄弟情谊虽重,但在实地科考活动中,兄弟情也要让位于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为保证队员安全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科考队员们在科考途中,实行军事化管理。“没有领队的允许,不能使用相机”,这是为了防止队员在野外探险时专注于摄影而忽视脚下的安全,“在露营地,不允许使用肥皂和牙膏”,这是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科考中,队员们要绝对服从领队的指挥。

  协会内部也有着完善的组织结构,理事会决定协会的发展方向,具体执行机构则有实践部、装备部、财务部、档案部、宣传部五个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我们把协会当成另一个家,在这个家里,兄弟们将科考凝练成了一种生活态度。科考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挑战,不仅挑战体能的极限,还逐步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让我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科考协会实践部部长吴敬说。

  科考与公益的结合

  人阅世的能力越强,学的知识就会越透彻。科考队员们在时间的纵坐标上,尽可能地增加了生命的厚度,体验别样的人生。

  一直以来,中科大科考队员们都是国内马拉松项目的积极参与者。厦门、扬州、上海、北京的马拉松,从来就不缺少他们的身影。

  2011年,科考协会将挑战马拉松与公益活动相结合。他们与中国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合作,以全新的理念,通过义跑北京马拉松的形式,组织了一场“挑战北马,捐赠困学守望”的公益活动,目的是筹集资金,奖励中国科大潜心治学、为本科教育尽心竭力的基础课教师。最终,他们不负众望,为“困学守望”教学奖赢得约74万元的捐赠。

  在近日举行的2012年第32届北京马拉松赛场上,科考协会的50名会员再次踏上征程,为“国际顶尖大学交流计划”筹集资金108万元人民币。“科考会上瘾”,这是中科大科考人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协会的大部分人都不会将科考作为终身事业,然而科考的经历,不仅让他们收获了一份真挚的感情,开拓了视野,增强了素质,还提升了组织和沟通的能力。

  “科考可以体验一种不同的生活,有那么几天时间亲近大自然,体味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对身心是一种很好的调节,也是对毅力的培养。回来后,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工作中。”范晓东说。

  人阅世的能力越强,学的知识就会越透彻。科考队员们在时间的纵坐标上,尽可能地增加了生命的厚度,体验别样的人生。

  “现在的活动之间关联不够,下一步我们希望将暑期的大型科考活动系统化,以三到五年为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内集中做一件事情。”说起将来的发展,前任会长孙騄轩侃侃而谈:“近几年内,我们想对国内湿地进行集中考察,建立比较完整的和具有对比性的数据库,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考察报告。目前,协会已经将明年暑期活动的地点确定为青海唐古拉山脉脚下的三江源,考察当地的湿地系统退化问题。”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