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启正网> TOP1
浙江昨起入梅 杭州公布最新防汛排涝工程进展
2014年06月18日

6月15日,杭州城西益乐新村最后一只充气枕式橡胶坝安装完毕。本报记者 吴元峰/摄

6月15日,杭州城西益乐新村最后一只充气枕式橡胶坝安装完毕。本报记者吴元峰/摄

闸阀井,向下关闭闸阀,可以防止小区外部积水通过小区联通管道进入小区。

闸阀井,向下关闭闸阀,可以防止小区外部积水通过小区联通管道进入小区。

大门口装了放置防汛挡板的槽

大门口装了放置防汛挡板的槽

防汛挡板。

防汛挡板。

  省气象台宣布,从昨天起,我省正式入梅了。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将会和雨水相伴。

  入梅后,雨水常常会带给大家一些欣喜,一些忧虑。喜的是,闷热的天气会因为雨水带来一丝清凉。忧的是,大雨伴随而来的积水,往往会带来各种不便。

  减少雨水带来的尴尬,杭州正在努力。昨天,杭州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公布最新的防汛排涝工程进度:截至6月15日,今年全市378个项目已开工326项,完工214项;主汛期前需完成或发挥效益的140个项目,目前已全部完成或可发挥效益。

  全年378项防汛排涝项目

  已开工326项

  今年,杭州共安排防汛排涝项目378项,已开工326项。其中城管系统安排工程260项,开工247项,完工209项。也就是说,今年的城管防汛排涝项目,还有51项还未完工,包括部分河道、道路、小区积水治理项目。这些工程都要求在年底前完工,包括馒头山区域、采荷路方渠清淤改造防汛排涝工程、德胜中路积水治理工程。

  以采荷路方渠清淤改造工程为例。方渠起点凯旋路,终点新开河,全长500多米。这条方渠主要接纳周边小区、凯旋路路面、采荷路路面等雨水,自西向东排入下游秋涛北路雨水管道,汇水面积有16公顷。

  不过,如今的方渠,淤积十分严重,由于部分方渠处于建筑下,清淤难度大。因此,这次工程会针对这段处于建筑底下的方渠进行清淤改造。改造范围为采荷路双菱路口段,改造长度约90米。

  首先会对这段走向弯曲的方渠进行截弯取直改造。“废除现状道路沿线建筑下部分段方渠,重新埋一根粗细差不多的管道,不再拐弯,沿着采荷路直铺。同时,设置雨水口和雨水支管,最大雨水口间距不超过30米。新建雨水管的重现期为3年。”然后,还要对方渠进行清淤,工程工期预计3个月。

  城西短时强降雨

  积水3小时内要排除

  主汛期前需完成或发挥效益的140个项目已经如期完工,那么能否保证杭州今年安全度汛?

  杭州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杭州市城市防汛排涝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的要求,杭州今年的防汛排涝工作目标为“主汛期前,实现城西地区短时强降雨积水及时排除,道路交通不中断,居民家中不进水”。

  也就是说,今年主汛期,莫干山路以西,留祥路以南,绕城公路以东,留和路、西溪路以北这个城西区域,在降雨历时不超过3小时,降雨量总量大于30毫米的短时强降雨下,积水后要在1小时内进行处置,3小时内排除积水。

  这位负责人对防汛目标进行了进一步解释:

  道路交通不中断,是指道路至少双向各有一条车道,积水深度不超过15厘米,交通不因积水原因中断;

  居民家中不进水,是指住宅小区底层(不含地下室或地下车库)住户家中不因路面积水倒灌而进水。

  不过,工作人员强调,要达到这个目的,还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杭州市区城市河道水位在警戒水位以下,且降雨强度未大幅度超过现有排水设施建设标准。

  “如果是像去年6月24日、9月13日这两场短时强降雨的情况,就要尽力做到这个目标;但是如果是像菲特台风这样的长时间降雨,完全消除积水点几乎不可能,一些易积水的区域只能尽力缓解。”

  130多个积水点

  “一点一方案”待命

  今年,杭州市城管委还根据往年的一些易积水区域,总结了130多个点,为它们私人订制了专门对付积水的“一点一方案”。这些方案不同于工程举措,全部都是应对大雨来袭的应急办法,一旦大雨来袭,就能马上派用场。

  这次列入“一点一方案”的包括部分小区、道路、34个下穿通道、地下通道等重要设施。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去年积水深度达到15厘米以上,积水面积200平方米。而且今年主汛期前完成的一些小区、道路积水治理工程由于还未经过大雨检验,这次也将一并纳入。

  比如九莲新村,为它制定的“一点一方案”,就是结合了小区和周边道路、管网的特点来制定的:

  ①汛期古荡湾河水位达到3.30m时,堆叠沙包在15幢东西两侧门前阻水;

  ②放下雨水闸门井和污水闸门井(15幢东侧单元门前)内闸板,切断小区内部与影业路的通道;

  ③将三台水泵放置在小区东门口,进水管放入集水井内,出水管放入东侧影业路雨水检查井内,启动水泵强排雨水至影业路雨水管网。本报通讯员谢德林 封豪华 计慎忆 本报记者 孙晶晶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孙晶晶 编辑:陈俊男